云南财经大学等单位承担的两项科研项目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2019年4月21日,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在北京组织专家,对云南财经大学、北京大学、云南省国土规划整理中心、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东南大学等单位完成的“西南低丘缓坡山地生态优先土地规划与监管技术及应用”、“生态优先的云南低丘缓坡开发土地规划与监管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进行了科技成果评价。
据悉,此次评价会的专家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孙九林,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凤荣,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研究员张晓玲,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学院教授王徳起,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冯淑怡,上海财经大学教授王克强,云南师范大学教授王金亮组成。
经过专家评审,认为“西南低丘缓坡山地生态优先土地规划与监管技术及应用”项目针对如何在控制地质灾害和生态风险前提下对低丘缓坡山地适度开发利用的科学问题和现实需求,系统提出了低丘缓坡山地开发土地规划与监管理论,创建了“数据获取、综合评价、立体规划、产业(工业)布局、监测监管、配套政策、应用示范等”一整套技术方法体系;项目成果开发了低丘缓坡三维调查技术装备1套,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9项、软件著作权及软件9项;发表学术论文29篇,其中SCI收录10篇、EI收录5篇;出版专著5部;构建了面向低丘缓坡山地开发的移动协同三维土地调查平台和生态风险与地质灾害业务化监管预警平台;编制技术导则5部、专业指导意见1项;成果已应用于云南省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的各级专项规划和管理工作,在保护优质耕地和基本农田、生态“绿线”,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并对同类地区具有示范意义。“生态优先的云南低丘缓坡开发土地规划与监管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针对云南山地自然生态特点和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的现实需求,着眼于控制低丘缓坡开发的地质灾害和生态风险和土地可持续利用等难题,系统提出了云南山地生态脆弱地区生态优先的低丘缓坡开发土地规划与监管理论,创建了“数据获取、综合评价、立体规划、产业(工业)布局、监测监管、配套政策、应用示范”一整套技术方法体系;项目成果开发了低丘缓坡三维调查技术装备1套,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9项、软件著作权及软件9项;发表学术论文29篇,其中SCI收录10篇、EI收录5篇;出版专著5部;构建了面向低丘缓坡山地开发的移动协同三维土地调查平台和生态风险与地质灾害业务化监管预警平台;编制技术导则5部、专业指导意见1项;成果已应用于云南省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的规划和监管,完成了云南省级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规划及配套专题及管理信息系统和县级、项目区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规划技术指南与用地标准、数据库标准等管理标准(技术规范)等,指导云南省234个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项目区实施方案编制和全省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管理,在保护优质耕地和基本农田、生态“绿线”,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并对同类地区具有示范意义。两项研究成果系统、完整,创新性显著,应用价值高,成果均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经专家组全面审核,与会专家一致同意,“西南低丘缓坡山地生态优先土地规划与监管技术及应用”、“生态优先的云南低丘缓坡开发土地规划与监管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通过科技成果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