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等科研项目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2019年8月21日,第三方专业科技成果评价机构——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在乌鲁木齐依据科技部《科学技术评价办法》的有关规定,按照科技成果评价的标准及程序,本着科学、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组织专家对新疆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新疆农业大学、西安理工大学、新疆农业科学院四家单位共同完成的“新疆特色林果节水提质立体调控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进行了科技成果评价。
据悉,此次评价会的专家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新疆额尔齐斯河流域管理局局长邓铭江,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康绍忠,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龚时宏,武汉大学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黄介生,内蒙古农业大学教授史海滨,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田长彦,新疆水利科技推广总站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孔繁新组成。
经过专家评审,认为新疆是国家重要的优质林果基地,水资源短缺,水肥管理技术落后,严重制约着新疆2200万亩特色林果业的健康发展,项目围绕新疆葡萄、红枣、核桃与香梨四大特色林果开展了10余年的系统研究,研究成果对于乡村振兴、农民脱贫致富、生态环境改善具有重要的科技支撑作用。该项目成果突破单一节水的传统理念,将果园水分微循环过程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综合调控,创建了“冠层-地表-根域”立体耦合调控理论、技术体系与应用模式,并成功推广应用。主要创新点如下:首次将滴灌与冠层微喷弥雾技术结合,创立了特色林果弥雾、化控与整修为一体的冠层微环境调控技术,既增强果树抵抗恶劣环境的能力,又实现了简约化栽培,显著提高果实产量和品质;阐明了微灌灌水和减蒸降耗技术对根系生长、产量及品质、水肥利用效率的作用机制,针对不同特色林果根系分布与水肥吸收规律,提出了与之匹配的毛管优化布置方案与工程设计参数,建立了覆盖保墒与间套作等地表减蒸、降耗、提效等措施耦合的地表微灌技术模式;阐明了微灌根域土壤水肥热转化传输机制,提出了垂直线源与穴施肥水果树根域徼灌水肥热调控方法,创建了果树微灌根域环境水肥热综合调控技术,结合施用生根粉、黄腐酸等农艺措施,构建了根域环境综合调控技术应用模式;首次建立了基于光温生产特性的葡萄生长模型与果树微灌水肥高效利用管理信息平台,研发出系列低能耗、高效率滴灌泥沙处理关键技术与设备,创建了新疆特色林果微灌节水提质增效立体调控综合技术体系。项目出版专著2部,发表论文80篇,软件著作权登记5项,发明专利授权7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37件,制订新疆地方技术标准3部,成果得到大面积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推广应用前景广阔。项目成果总体达国际领先水平。经专家组全面审核,与会专家一致同意,“新疆特色林果节水提质立体调控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通过科技成果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