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云南完成营造林715万亩 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89.54万亩
活动现场 记者 彭锡 摄
云南网讯(记者 彭锡)1月12日,记者从2020年全省林业和草原工作会议上获悉,2019年云南全省完成营造林715万亩,义务植树1.09亿株。完成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和陡坡地生态治理任务324万亩,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89.54万亩,完成长江、珠江防护林建设13.4万亩。建设国家储备林基地和特殊及珍稀林木培育基地5万亩。
新增2个国家森林城市
会上,云南省林草局副局长夏留常介绍,去年云南还新增曲靖市、景洪市2个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森林乡村235个。以重要湿地、九大高原湖泊为重点,实施了湿地生态效益补偿、退耕还湿和湿地保护恢复等13个项目。启动人工种草生态修复试点,250万亩退化草原修复治理任务落实到了山头地块,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87.9%。完成森林和湿地资源年度监测、核查及数据更新,形成了新的林地“一张图”和湿地资源数据库。
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森林有效管护面积达到2.53亿亩。加大湿地保护力度,湿地保护率提高了6.43个百分点,达到52.96%。完成第二次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工作,建立了滇金丝猴全境保护网络。森林火灾次数和受害森林面积与近10年均值相比分别下降49.5%、38.3%。稳妥处置水富松材线虫病疫情,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仅为0.46‰。
此外,林草部门深入整改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反馈问题。在国务院组织开展的全国依法打击破坏野生动物资源违法犯罪专项行动中,云南森林公安侦办案件占全国总数的42.4%,查处各类破坏林草资源案件26296起。全省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实现双增长,分别增长2.1个百分点、0.5亿立方米,达到62.4%和20.2亿立方米。完成了112处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地现状评估工作。3处国家湿地公园通过验收。成功申报全国森林康养基地21个、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3户。深入开展招商推介,全年共计签订意向协议244个、定单协议41个,协议金额达272.66亿元。全省野生动物人工繁育单位数量突破2500个,行业投资规模超过28亿元。林下经营面积达6800万亩,经济林面积达6610万亩,生态旅游、森林康养产业产值突破150亿元,林业草原产业总产值达2309亿元,增长4%。
下达贫困地区林草资金95.14亿元
“生态扶贫方面,林草项目资金集中向贫困地区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倾斜,2019年下达贫困地区林草资金95.14亿元,占全省林草资金的79.04%,其中深度贫困地区48.13亿元,占贫困地区林草资金的50.59%。”夏留常表示,云南支持易地扶贫搬迁使用林地242.4公顷、免除森林植被恢复费2323万元。新增生态护林员指标 8.2 万个。全年全省实聘生态护林员8.8万名,生态护林员指标100%安排到贫困县(其中深度贫困县占78.1%),退耕还林95.4%、退牧还草100%、陡坡地生态治理65.75%的资金和任务安排到贫困县,省级森林生态效益补偿70.25%、林业涉农整合100%的资金安排到贫困县,增强了贫困及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能力。
2019年,云南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134项,进入国家林草局成果管理库科研成果51个。审定认定林木良种56个,注册登记植物新品种51件,推广林业科技成果53项。新增国家标准化林业站16个,建设林草科技示范基地45个,创建省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7个,获批全国生态文化村6个。争取国家下达年度林地定额10935.6公顷,申请使用国家备用定额5211.5公顷,全省共审核审批各类建设项目使用林地申请共2171件,确保国家和全省“五网”建设、重点项目、民生工程等约90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使用林地。全面推进森林资源一张图系统、森林草原防火视频监控体系、亚洲象监测预警体系、生物多样性体系等项目建设,全省林地资源管理“一张图”系统已上线运行。完成“数字云南”展示中心“数字林业”展厅建设任务。
深化林草“放管服”改革,省级行政许可事项精简优化为45项、精简31.5%,审批时限在法定的基础上压缩一半,实体报件与系统平台对接率达100%,90%的林草审批事项上线省政府“一网通办”和“一部手机办事通”APP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