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国家公园体制 留下珍贵自然遗产
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天游峰云海 黄海 摄
从三江源头到热带雨林,从东北林海到西南草原,分布在全国12个省的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保护着22万平方公里具有国家代表性的高价值生态空间。
一年前,第一届国家公园论坛在青海省西宁市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向论坛致贺信指出,中国实行国家公园体制,目的是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安全屏障,给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自然资产。
国家公园体制建设饱含着人民群众对美丽中国、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如总书记在贺信中所说,这是中国推进自然生态保护、建设美丽中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项重要举措。
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完整
国家公园是自然的珍藏。国家公园作为最为珍贵稀有的自然遗产,是我们从祖先处继承、还要完整地传递给子孙万世的“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
自2015年以来,我国开展了东北虎豹、祁连山、大熊猫、三江源、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神农架、普达措、钱江源、南山等10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10个试点区把生态保护摆在第一位,将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整合划入国家公园试点区范围,对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生态系统实行统一管理、整体保护和系统修复。
三江源国家公园是中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试点区位于青海南部,区内发育着巨大的雪山冰川、广袤的丛林草原、密集的沼泽湿地、纵横的河流湖泊,保持着世界上面积较大、较原始的高寒生态系统。
野外生物学家乔治·夏勒博士曾这样评价三江源:这里就是世界本来的样子。
为保护好三江源的原真性、完整性,三江源整合试点区内15个保护地及相应管理机构,建立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对园区四县进行大部制改革,建立统一的管理体制,破解“九龙治水”难题。通过退牧还草、禁牧封育、草畜平衡管理、黑土滩治理、草原有害生物防控等措施,草原植被盖度提高约2个百分点,退化草地面积减少约230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由4.8%提高到7.43%沙化土地治理率提高到47%,湿地监测站点植被盖度增长了4.67%。
在海南,位于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核心保护区的村庄正在陆续搬出雨林。海南探索生态搬迁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置换的新模式,持续深化生态搬迁。在10个试点区中,海南率先提出2021年全面完成国家公园核心保护区生态搬迁任务,2022年核心保护区内无居民居住。
各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不断完善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制度,陆续出台总体规划并进行功能分区,实行差别化保护管理。“天地空”一体化监测体系在三江源、祁连山、普达措等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特别是在东北虎豹试点区,“天地空”一体化监测体系已覆盖5000平方公里,基本实现“看得见虎豹、管得住人”。武夷山试点区完成生态修复6500亩,拆除违规建设39处,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相关试点区研究制定了矿权和水电等退出办法,三江源、普达措矿权和水电等开发企业已全部退出,祁连山、大熊猫、南山等试点区退出数量超过50%。
多样生物成就多彩世界
每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都是一座天然的物种基因库,都是一个缤纷多彩的生物世界。
建设国家公园,能够增强野生动物栖息地的连通性、协调性、完整性,推动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实现种群稳定繁衍,保护生物多样性。
在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近年来通过红外相机监测到东北虎豹数量大幅增长,已监测到6个东北虎繁殖家庭和5个东北豹繁殖家庭,发现东北虎豹的幼体占30%-35%。吉林省虎豹专家组专家蒋劲松说,东北虎豹数量的成倍增长,特别是繁殖家庭的出现,为虎豹未来种群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
作为旗舰物种,野生虎、豹种群稳定是自然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标志。试点建设以来,这片长白林海虎啸山林、豹走青川的景象频频出现,黑熊、野猪、狍子、野鹿等野生动物也日渐增多。
在川西,大熊猫国家公园里的野生大熊猫们同样活跃,频繁走进红外相机镜头。
第四次全国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大熊猫国家公园范围内栖息有1631只野生大熊猫。大熊猫国家公园共设有野生动物监测点4839个,近半年来野生大熊猫独立探测次数873次,比往年同期明显增多。
大熊猫试点区大熊猫栖息地面积1.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大熊猫栖息地总面积的70.08%。试点区近几年整合投入近47亿元,通过建设大熊猫野化放归基地,恢复大熊猫栖息地近4万亩,改善大熊猫栖息地斑块间的连通性,促进大熊猫不同种群间的基因交配、种群恢复。
大熊猫国家公园不仅保护大熊猫,试点区内还分布着8000多种野生动物。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立说,大熊猫国家公园可以对整个熊猫分布区进行大尺度的保护规划,将破碎化的野生动物栖息地连接起来,为大型食肉动物提供足够的生存空间。
南海之滨,五峰如指翠相连,撑起炎荒半壁天。
“现在经常能听到海南长臂猿的叫声,感觉它们也不害怕我们了,有时距离只有两三米远。”海南长臂猿监测队队员李文永介绍,从1980年发现的7只增长至30只,如今海南长臂猿在霸王岭的热带雨林中正活得越来越自在。
除了长臂猿,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里,新物种不断被发现,许多昔日销声匿迹的野生动物也开始重返“家园”。呆萌的亚洲小爪水獭重现吊罗山,两栖爬行新物种“中华睑虎”被发现。试点一年来,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宣布在海南热带雨林发现并命名了尖峰薹草等11个特有新物种。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国家公园不是把人类与自然简单分隔,而是创新管理模式,让社会公众特别是当地居民成为国家公园的建设者、守护者和受益者,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黄河的源头,扎陵湖和鄂陵湖这一对姊妹湖以高原湖泊特有的纯净涤荡人们的心灵。数以万计的鸟儿在湖面上嬉戏飞翔,数不清的牛羊在草地上自由踱步,远处牧民的毡房里飘出袅袅炊烟。
手捧印有黄河源头标志的奖杯,三江源国家公园扎陵湖生态管护员拉依高兴得合不拢嘴。
2020年7月3日,黄河源头玛多县对2019年度29名优秀生态管护员和10名最美生态管护员进行表彰。
拉依说:“当选最美生态管护员,我觉得身上担子更重了。”拉依是三江源国家公园1.7万名生态管护员之一。三江源试点区积极探索建立生态管护公益岗位,2018年全面实现园区牧户生态管护公益岗位“一户一岗、户户有岗”。每年生态管护岗位补助资金3.72亿元,户均年收入增加2万多元。园区牧民不仅守护了这片生态净土,也有了稳定的增收渠道。
5年来,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内社区协调发展制度初具雏形。三江源、武夷山、祁连山、普达措等试点区出台了特许经营等相关制度办法。武夷山、神农架、钱江源等试点区完成了入口社区、特色小镇规划。各试点区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志愿者服务机制和社会监督机制。
按照《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中提出的开展“自然环境教育和游憩”,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在一般控制区范围内规划科学合理的生态体验路线,串联各生态体验节点、服务功能单元,为公众提供多种形式的自然体验。
今年暑期,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局公布了首批6个大熊猫国家公园自然教育基地和4个生态体验小区名单,为公众提供了近距离接触大熊猫的机会。7月31日,试点区内的都江堰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推出熊猫课堂,“大熊猫,你是我最好的遇见”“森林萌主”主题科普教育活动深受青少年喜爱。
建设国家公园是人民之福,也是人民之事。今年是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收官之年,各试点区已经做好了准备迎接国家和人民的检验,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正在一个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铺展开来。
来源丨中国绿色时报 作者丨迟诚
下一篇:在南方集体林区创建国家公园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