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林业和草原技术推广总站

划重点!权威专家解读我国林下经济概况与创新发展

来源:中国林下经济 时间:2020-09-14 阅读987 次


       9月初,贵州省林下经济培训班在黔东南州举行。培训会上,中国林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研究员陈幸良作了“我国林下经济概况与创新发展”的专题授课,系统性讲解了全国林下经济的相关背景与内涵、现状与问题,进行了林下经济的优化模式分析、全国林下经济的典型案例与启示分析,提出通过林下经济的理念与政策创新、科技创新突破等方式寻求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路。



 林下经济是依托森林、林地及其生态环境,遵循可持续经营原则,以开展复合经营为主要特征的生态友好型经济,包括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相关产品采集加工、森林景观利用等。这是一种在全世界广泛应用的土地利用和产业形式,它以林业为核心,把农业、牧业、渔业、副业生产乃至加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结合在一起,充分利用生态工程的方法和手段,建成高效、高产、优质和持续的产业体系。

在我国,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来,由于林木生长周期长,林农短期内无法从林业获得收益林下经济得到发展,农民发展林下经济的意愿得到更广泛的激发。

同时,全国林业建设逐步实现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战略转变,要求发展新型林业产业,尤其是发展非木质资源林业产业。



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要求各地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科学规划林下经济发展。

林改需求、战略转变、政策出台,林下经济应运而生。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基于林地利用方式和林业产业模式的发展,林下经济逐步发展成为新的生态经济形式。

陈幸良认为,我国林业拥有丰富的土地、物种、景观等资源,既是生态建设的主战场,也是发展林下经济的有利条件。依托丰富的森林、林地、生物多样性、景观等资源,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是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生动体现,是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是推动资源优势转换、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助推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的重要战略选项。


群众正在望谟县大观镇林下菌药基地上采摘食用菌

近十几年来,我国林业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并呈现出良好的态势。2019年,我国林业产业总产值达7.56万亿元,进出口贸易额达1600亿美元,20多年来增加了53倍,保持世界林产品生产、贸易、消费第一大国地位。其中,全国林下经济种植面积达4亿多亩,产值达8155亿元,组织化的程度不断提高,形成了2万多个合作组织,龙头企业达到了2000多家,涌现出浙江、江西、广西等多个产值过百亿元的省区,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林下经济模式。

“林下经济规模逐步提高,产值持续增加,经营主体更加多元,示范基地引领作用凸显,发展政策不断完善……”

如今,林下经济产业已成为山区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种植业结构调整的特色产业、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和大众创业的新兴产业。在很多山区、重点扶贫地区超过50%的收入来自于林下经济。


丹寨县排调镇巫起村林下养蜂基地,村民在采收蜂蜜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人类的无价之宝,是永不贬值的财富。森林对维护生态安全、应对气候变化、支撑可持续发展、增进人类福祉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陈幸良介绍,发展林下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意义。同时,陈幸良总结出了林下经济的5大市场优势与潜力:

——林下经济第一产业是农民最适应熟悉的具有巨大综合效益的产业。多种生态系统类型和丰富的物种资源,为大力发展培育林下种植业、养殖业和采集业,增加农村就业和农民收入,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条件。林业很多物种资源都可作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占领未来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资源。

——自然地理的独特性为发展林下经济提供了丰厚的条件。丰富的生物资源是发展多类型林下经济最有利因素,悠久的农业历史和林业传统造就林下经济的独特优势,广袤的林地和强大的需求蕴藏着林下经济的巨大空间。

——林下经济第二产业主体是绿色产业。加工生产的林产品种类数以万计,而且有许多是我国特有的品种。特别是非木质产品、植物提取物、农林废弃物利用等,为林业第二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林下经济第三产业是朝阳产业,是最具成长性的产业。特别是林业产业与康养业的融合发展,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为林业第三产业展示了广阔空间。据有关方面估计,2020年,全国涉林产品电商零售交易额将达到1万亿元。随着森林康养的兴起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我国这一产业将处于黄金发展期。康养产业作为大健康服务业中的新兴产业,蕴含拉动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它一头连接民生福扯,一头连接经济社会发展,正在成为我国又一个新兴的战略性支柱业。

——林下经济是一个优势特色产业可以改变一个乡村的命运,市场潜力巨大。林下产业提供的各种森林果品、药材、菌类、山野菜、花卉、食品、饮料、香精、香料等原生态产品,丰富多彩,是在原生境条件下自然生长的野生产品,或产自良好森林生态系统,产品全生命周期没有使用人工合成化学品,原辅材料不含有转基因成分,无污染、无生态风险、品质优良,是引导和培育绿色消费的必然选择,对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建设健康中国具有战略意义。


晴隆县林下食用菌基地上,黑皮鸡枞喜获丰收

“然而,纵观全国,林下经济产业也存在许多问题。”陈幸良认为,我国林下经济产业存在发展困境主要表现在:

第一,三产融合不够,产业链条短。一、二、三产业基地和企业多为以单一产业为主,产业链短,缺少三产齐全的基地和企业。多以销售初级产品为主,深加工率低,产品附加值不高。

第二,市场化水平低,品牌建设弱。缺乏专业的行业协会,多数经营者缺乏市场意识和品牌意识,市场信息不灵通,在种养品种选择上存在盲目性,缺乏主导产品。标准化建设、品牌化建设和产品宣传力度不足。

第三,科技支撑不足,产业效益低。林产品开发利用科技水平较低,种养殖多沿用传统的养殖方式,对科学养殖技术掌握不够,致使饲养成本高、效益差。

第四,发展资金短缺,产业规模小。林下经济一般前期投入较大,多数经营者缺乏启动资金,发展之初就受到限制,难以做大规模、拉长产业链条。表现为“小、散、弱”局面。参与林下经济开发的规模较小,农户总数不多,管理水平偏低,产值总量偏小,没有形成规模效应。

第五,基础设施条件滞后,普遍存在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不配套的问题,制约了林下经济加快发展。


玉屏侗族自治县的油茶林下养鸡

如何突破瓶颈,实现林下经济更好发展?陈幸良提出,应通过林下经济的理念与政策创新、科技创新突破等方式寻求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路。

——坚持生态优先、科学利用。要把林下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工程紧密结合,在确保森林资源安全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利用林地资源,推动林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统筹生态保护与农民增收,兼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确保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良性互动。

——坚持政策引导、社会参与。要根据市场的供需要求,利用政策积极引导农民发展适宜的林下产业,力求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联合相关部门,搞好协调,大力宣传,广泛发动,鼓励社会资本和民营企业参加。

——坚持特色发展、规模经营要分类指导、分区施策,充分发挥当地的资源禀赋优势,综合考虑自然资源条件和资金、市场、技术等因素,以企业为依托,优化产业布局,注重特色发展、规模化经营,逐步实现“一地一特色” 、“一县一布局”、“一乡一品牌”的发展格局。

——坚持科技支撑、优质高效。要加强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加大科技培训和实用技术指导力度,增强林下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加快良种选育、产品加工、储藏保鲜等先进实用技术的转化和科技成果推广,加强示范基地建设,实现优质、高产、高效。

——坚持产业融合、配套体系建设。加大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力度,增强产业聚集度,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供应链,着力加强仓储物流等配套体系建设,增加产品附加值,使林下经济产业不断向纵深发展,创造更多的绿色财富和绿色消费。

——突破政策难点。公益林进行限制性利用,出台政策。国家储备林和经济林要达到集中连片、规模经营,要让政府、企业和农户各尽其职,大力发展“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业化发展模式,大力发展互联网+的产销模式;抓住机遇,调整国储林营建林种树种结构;实施基地化、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生产商品林+林下经济。

——支持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强化产业组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双绑”组织方式,延长上下游产业链,扶持专业协会建设,提高农民发展林下经济的组织化水平和抗风险能力。

——推进林权管理服务机构建设。为农民提供林权评估、交易、融资等服务。

——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支持电子商务、农超对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加快电商、物流等服务业全产业链发展。

——出台扶持政策。设立产业基金,落实农户小额贷款。

“树立高端绿色发展理念,坚持原生态、绿色、有机的产业绿色化;发展林下经济绿色标志产品,走地理标志名品路线,打造区域公共品牌的产品品牌化;以订单生产、定向销售、构建连锁平台的产销定制化发展之路。突出山野、本土、道地、纯粹特色特点,从全产业链提供绿色消费产品,占领绿色消费新高地。”陈幸良强调,应以科技引领,瞄准特色资源,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乡村文化旅游,绿水青山生态优势转换为发展优势。(天眼新闻 吴采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