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数字经济改造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
来源:银河泰瑞
时间:2020-10-16
阅读1729 次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脱贫质量怎么样,全面小康成色如何,很大程度要看“三农”工作成效。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需要综合施策,多管齐下。这些年各地的实践表明,现代农业体系建设和农民增收致富,都离不开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的支撑。建设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政府投入不可谓不多,农业企业和相关市场主体也有许多尝试,但效果不是很理想。近些年,数字经济加快融入我国经济社会各领域,成为推动经济发展质量、效率提升的重要驱动力,许多地方积极推动数字经济改造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提升农业产业化服务能力,已初见成效,这些经验和做法值得思考总结和积极推广。
01、数字经济全面赋能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
其一,数字经济促进农业生产从以人为核心向以数据为核心升级。传统农业生产主要依靠个人经验积累来判断决策和执行,这导致整体生产环节效率低、波动性大、质量无法控制等问题。在数字经济下,通过对传统农业数字化改造,比如安装田间摄像头、温湿度监控、土壤监控、无人机航拍等,以实时数据为核心来帮助生产决策的管控和精准实施。整体来看,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手段可以对农产品产前规划、产中管理和产后销售进行全链条精细化管理,进而大幅提升产业链效率。其二,数字经济促进农业生产由标准化向定制化升级。数字经济将进一步加速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的创新。在生产端,未来所有的农业产业单元都将拥有定制化的数据供应系统,无论是建立生产记录台账制度,还是实施农产品质量全程控制,都是建立在数据供应定制化和数据模型化基础上的;在消费端,商业模式创新(如创意农业等)让消费者个性化需求与农业供给精准、高效对接,增强消费者体验,让农民更好分享全产业链的增值收益。
其三,数字经济促进农业服务向综合赋能升级。数字经济具有天然的渗透性、融合性和赋能性。“数字+农业”代表了在“互联网+农业”基础上,从全产业链角度继续深化改革和创新的高级模式。数字经济将通过新的生产力要素——数据,从生产管理、溯源体系、智慧物流、供应链金融、品牌和营销渠道等环节全面赋能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重组产业组织系统,升级产业链条,提高农业产业的能级和效率。
创意农业
02、具体的各项工作和部署
第一,加强顶层设计。在国家数字乡村建设发展统筹协调机制框架下,建议相关部门统筹推进数字农业农村建设工作,布局建设一批农业大数据试点示范县和农业农村数字经济示范区,前瞻性探索5G技术在农业农村中的应用场景,推动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各地也可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尽快制订相应研究计划,配合出台相应的数字化农业发展的阶段性实施方案。
第二,优化财政投入。优化政府对农业的财政投入结构,特别要加大对数字化农业投入力度,支持公益性的数字农业数据库建设;除大田种植、园艺作物、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等领域的试点外,扩大数字农业试点范围;建议加大对农业数字技术创新企业的财政补贴,尽快将农业传感器、智能装备等纳入农机购置补贴。
第三,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深化以土地、数据和资本等为代表的要素市场化改革。加强土地流转管理和服务,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加快推进现有数据资源整合,尽快明确涉农数据权属,建立健全市场主体共享数据的相关机制,特别是对各级财政支持的各类农业项目,立项时可明确数据共享义务,验收时亦把数据共享作为前置条件。鼓励社会资本通过独资、合资、合作、联营、租赁等途径投资经营数字农业,形成多元化的融资机制。
第四,夯实数字农业研发基础。可考虑将数字农业科技攻关作为国家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的支持重点。建议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围绕战略性前沿性技术布局、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技术集成应用与示范、农业人工智能研发应用,建设一批国家数字农业农村创新中心和专业分中心,构建技术攻关、装备研发和系统集成创新平台。
第五,培育掌握数字技术的新型农民。加快数字农业领域学科教育和行业人才的培养,把培育掌握数字技术的“新农人”作为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除鼓励在各大高校开设相应的学科专业培养专门的农业数字化人才外,还可探索和尝试联合办学、社会办学等新型教育模式,结合区域、行业和学校实际,设置富有地域特色的数字技术教育专业,将数字农业的基地建设与当地农业资源开发相结合,切实提高新一代农业从业人员的数字素养和现代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