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林业和草原技术推广总站

生物多样性:国之大美在彩云之南丨百年辉煌 美丽中国

来源:中国林草资讯 时间:2021-08-23 阅读1505 次


生物多样性:国之大美在彩云之南

原本栖息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的一群野生亚洲象一路向北,网络霸屏,引发国内外广泛关注,中国政府与民众一路护象行动也得到全世界点赞。亚洲象及其栖息地之于云南,正是生物多样性的充分体现,云南拯救濒危物种亚洲象和整体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也借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在昆明召开之际呈现在世界面前。


云南生物多样性富集,是中国17个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之一,是全球36个生物最丰富且备受威胁的陆地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中的“中国西南山地”“东喜马拉雅”及“印度-缅甸”三大区域的核心和交汇地带,享有“动物王国”“植物王国”“物种基因库”的美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将于2021年10月11-15日和2022年上半年分两阶段在昆明举行,这是一次向全世界展示云南乃至中国生物多样性的盛会,是对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高度肯定和极大鼓舞。


云南生物多样性的三大特点


云南的生物多样性具有丰富性、特有性和脆弱性三大特点。

目前,云南有高等植物19333种、占全国的50.1%;有脊椎动物2273种、占全国的51.4%,有农作物及其野生近缘种数千种,是亚洲栽培稻、荞麦、茶、甘蔗等作物的起源中心和分化中心。


云南属于中国三大特有植物分布中心的川西-滇西北、滇东南-桂西两大区域,生物多样性特有现象十分突出,世界范围内仅分布于云南的植物有巧家五针松、弥勒苣苔、云南金钱槭、漾濞槭等;全国范围内仅分布于云南的动物有绿孔雀、怒江金丝猴、白掌长臂猿、高黎贡白眉长臂猿、亚洲象等。


同时,云南物种种类多,但种群规模小、个体数量少;生态系统类型多样,但分布地域狭窄、分布面积小,脆弱性十分突出,受到干扰极易陷入濒危甚至灭绝的境地。

             绿孔雀 


     糯扎渡保护区印度野牛

      双角犀鸟



极小种群物种拯救保护成效显著


野生动植物是构成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任何一个物种种群的丧失,都将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影响到其生态功能的发挥。极小种群物种是受威胁野生动植物中的典型代表,也是国家战略生物资源的重要内容,系统开展其拯救保护工作确保物种不灭绝,是维护生态平衡、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云南以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和旗舰野生动物保护为抓手,探索动植物保护新模式,率先在全国成功实施极小种群物种保护行动,组织编制并实施了《云南省极小种群物种拯救保护规划纲要》和《云南省极小种群物种拯救保护紧急行动计划》,明确将112个极小种群物种作为优先保护对象,实施7个领域、21项保护行动、107个拯救保护项目。经过拯救保护,大树杜鹃、滇藏榄、萼翅藤、滇桐、伯乐树、富民枳等17个野生植物种和绿孔雀、白尾梢虹雉、西黑冠长臂猿、滇金丝猴等野生动物种群呈稳定增长状态。生活在云南的亚洲象由2000年的150头左右增加到目前的300头左右;滇金丝猴由1400只左右增加到3000只以上,西黑冠长臂猿由800只左右增加到1300左右,保存了90%以上西黑冠长臂猿种群,灰叶猴由700只左右增加到5000只左右。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还陆续有怒江金丝猴、天行长臂猿、高黎贡球兰等新物种在云南境内被不断发现。极小种群物种保护行动由云南上升到国家工程,受到国际社会高度赞誉。


      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亚洲象

亚洲象是亚洲最大和最具代表性的陆生脊椎动物,是维持地球生物圈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旗舰物种和明星物种,在历史上曾广泛分布于我国黄河以南和亚洲大部分区域,目前仅分布于南亚、东南亚和我国云南南部边境地区。据调查,目前我国现存野生亚洲象约300头,仅分布在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州、普洱市、临沧市3个州市。近年来,由于野象种群数量增长、分布范围扩大、取食行为改变等原因,导致人象活动空间高度重叠。云南高度重视亚洲象资源保护,各级政府、林草部门在亚洲象保护和缓解人象冲突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亚洲象活动区域,当地组织开展人工种植亚洲象喜食植物,修建硝塘、饮水池和戏水池等保护亚洲象栖息地,综合运用人工跟踪、定点设备和无人机等监测手段,实现了对重点亚洲象种群的实时监测预警,同时,在部分亚洲象活动区域村寨周围架设电围栏、钢架隔离围栏、修筑防象沟、防象壁、安装太阳防象灯等,对阻止亚洲象进入村寨肇事起到了一定效果,为中国亚洲象保护作出了重要贡献。

       望天树群落景观


构建科学合理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作为全国最早开始建立自然保护地的省份之一,自1958年至今,云南依托多样的生态系统和丰富的风景、物种、自然遗迹等资源,共划建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11种类型362处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占全省面积的14.32%。这些自然保护地是全国乃至世界的“瑰宝”,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前沿阵地,使全省90%以上的重要生态系统和85%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


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云南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是“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属森林生态类型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和亚高山温性、寒温性针叶林垂直带谱自然景观。为有效保护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各级林草主管部门和保护区管护机构贯彻落实“打防并举”的管护措施。建立以生态护林员为主体的巡护队伍,聘用保护区周边群众2557人为护林员,所有林班管护责任到人,构建起了全面覆盖、不留死角的森林资源保护巡护网络。强化珍稀动植物资源管护,推行专门针对高黎贡白眉长臂猿的“三定”(定猿定群定人)巡护监测,安排6个有猿管理站36名护林员严格监管保护区内18群50余只高黎贡白眉长臂猿。确定辖区内所有成年大树杜鹃分布点,对其中10株古树实行挂牌保护,力争所有大树杜鹃均处于“网格化”监管保护之中。


         怒江金丝猴 

随着保护管理工作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不断提高,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得到良好保护,野生动物的栖息范围不断扩大、种群数量呈现出逐年增多的趋势。1999年的调查显示,云南高黎贡羚牛种群仅300只左右,最新的调查表明,仅独龙江地区就有12个羚牛种群分布,数量约400-500只;2011年发现的新物种“怒江金丝猴”由100只左右增加到目前发现的约250只左右。


杏黄兜


     云南蓝果树果实


     云南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属都湖

联合开展跨境生物多样性保护

云南边境线长4060公里,与周边国家山水相连。为维护好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2006年以来,云南加强与老挝、缅甸、越南等毗邻国家的合作,联合开展跨境生物多样性保护。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素有“动植物王国皇冠上的绿宝石”之美誉, 位于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之一的印支半岛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带,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然而,由于两国边境一线民众历来有靠山吃山的风俗和狩猎的习俗,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不时被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面临较大压力。为有效保护中老跨境区域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扩大野生亚洲象及印支虎等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2006年,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提出“生物多样性跨边境联合保护”的设想,并与老挝农林相关部门沟通,探讨在跨边境区域开展生物多样性联合保护。2009年,双方正式划定“中国西双版纳尚勇-老挝南塔楠木哈生物多样性联合保护区域”,开启了中老生物多样性跨境联合保护合作。2012年,双方达成共识并签订合作协议,新增3片联合保护区域(“中国磨憨-老挝磨丁”、“中国磨憨-老挝乌多姆塞”、“中国尚勇-老挝丰沙里”),建立面积约20万公顷的“中国西双版纳-老挝北部三省跨边境联合保护区域”。


10余年来,中老双方在跨境联合巡护、边民交流、能力提升培训、跨境联合保护区域珍稀物种调查、跨境亚洲象监测等方面开展了合作,共同举办了9次边民交流会、15次项目工作推进会、13次中老跨境生物多样性联合保护交流年会,中方还援助老方办公器材及野外调查设备、中老联合保护水泥界桩等。通过多年跨境联合保护工作,中老双方建立了合作机制,培养了一批具有丰富经验的跨境联合保护科研和技术力量,提高了边民保护意识,为跨境联合保护积累了经验。


近年来,云南在跨境生物多样性保护中,还举办了“中缅森林资源保护与社区发展论坛”“中缅边境北段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合作研讨会”“中缅林业合作组第一次磋商”;与越南签署了边境林业及野生动植物保护合作协议;加强与泰国、柬埔寨合作共享。跨境生物多样性保护成为“澜湄合作”新亮点。


加强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事关民族发展、国家利益和区域生态安全。立足新起点、新阶段,云南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争当生物多样性保护排头兵,建设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样板区”为目标,以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为导向,着力增强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提高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提升生物多样性治理效能,争取到2025年,重要生态系统及国家重点保护物种保护率达9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