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十四五”花椒产业发展规划
目 录
第一章 发展基础
一、国内发展情况
二、省内发展现状
三、市场需求与发展潜力
四、优势分析
五、问题分析
六、机遇与挑战
第二章 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原则
三、发展目标
第三章 总体布局
一、花椒产业布局
二、花椒基地布局
第四章 主要建设任务
一、基地建设
二、主体培育
三、加工升级
四、融合发展
五、品牌打造
六、园区建设
七、市场拓展
八、科技支撑
九、质量安全
十、平台建设
第五章 环境影响评价
一、环境影响分析依据
二、环境影响预测与分析
三、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四、环境影响结论
第六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强化政策支持
三、优化营商环境
四、夯实基础设施
五、加快人才培养
六、抓实招商引资
附图:云南省花椒产业布局示意图
第一章 发展基础
一、国内发展情况
花椒为芸香科花椒,属灌木或小乔木,是集食用、药用、生态价值为一体的经济树种,其适生范围较广,国内除新疆、内蒙古外,全国各地都有野生分布,四川汉源、茂县,陕西韩城、凤县,重庆江津,甘肃武都,山东莱芜、沂源,河北涉县、平山等地均为我国花椒著名产区。“小小花椒树,致富大产业”,据相关资料统计,目前全国花椒种植面积约2500万亩,年产干椒45万吨,年产值300多亿元,已成为广大乡村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
二、省内发展现状
(一)花椒产区基地现状
云南是中国种植花椒历史悠久的地区与原产地之一,主要分布在滇东北、滇西北、滇中金沙江流域及滇东南岩溶石漠化地区。截至2020年底,全省16个州市都在发展花椒,种植面积达450.39万亩,干花椒产量87512.50吨,产值达52.39亿元。从种植面积和产量看,金沙江流域的昭通、丽江、楚雄3州(市)是云南省花椒产业发展的重要区域,种植面积分别为152.31万亩、98.70万亩、69.40万亩,产量分别为42675.6吨,22128.8吨、8600.0吨,其种植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71.08%,产量占全省总产量的83.88%。详见表1-1。
(二)花椒加工企业现状
据2020年全省花椒产业加工情况调查,全省花椒加工企业33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5家。从事花椒生产经营的合作社512家,其中示范社22家,主要产品为花椒粉、花椒精油、保鲜花椒。花椒加工业已初具规模和基础,但与国内其他花椒产业强省相比,云南省花椒研发和加工企业数量仍然较少,产品规模较小,对整个产业的辐射性、带动性还不强。从企业品牌建设上看,截至2020年底,在“三品一标”认证方面,现有“峨山大龙潭花椒”“鲁甸青花椒”“永善花椒”地理标志证明商标3个,注册商标22个,著名商标1个;全省2014年以来认定为云南名牌农产品的有419个,涉及花椒的只有两项,即云南泰瑞农林发展有限公司(宾川县,青花椒)和宣威市太坤调味品厂(干花椒)。
(三)主要做法
一是政策引导。如昭通市委、市政府2017年9月下发了《关于做优做强花椒产业助推脱贫攻坚的意见》,提出了到2020年的发展目标、重点工作和配套政策;楚雄州大姚县出台《关于加快花椒产业发展的意见》《大姚县花椒产业发展考核奖惩办法》。二是编制产业发展规划。如楚雄州2017年编制了《花椒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规划发展100万亩花椒优质丰产林;云南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编制《云南省全力推进迪庆州怒江州深度贫困脱贫攻坚实施方案(2018-2020年)》,将花椒产业建设纳入产业脱贫重点项目进行安排。三是建立示范基地。依托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科研单位等建立了一批连片种植基地,为广大农户起了示范带动作用。如奇济康农林开发有限公司在南华县龙川镇徐营村委会完成标准化种植面积1000亩;鲁甸县明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建立了1000亩的花椒庄园。四是技术支持。针对文山、怒江、昭通等深度贫困州(市),加大花椒丰产栽培管理技术的培训和指导力度。共实地指导和举办各类技术培训9期(次),培训人员613人次,发放技术资料约600册。五是经费支持。如支持《鲁甸县“一县一业”花椒产业特色县示范创建实施方案》,获得省级项目资金100万元。华坪县委、县政府成立了以县人大主任担任花椒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组长,从2016年开始,县财政每年安排200万元花椒产业发展资金,高位推动花椒产业发展。每年进行现场花椒提质增效技术讲解100余场次,年参培人员达6000余人。
三、市场需求与发展潜力
(一)市场需求
花椒具有多种用途,其经济利用部分主要是果实。果皮具有浓郁的麻香味,是食用的调味佳品。我国花椒消费对象主要为餐饮市场、调味品加工企业、食品企业和家庭。在调味品市场,花椒是火锅底料、豆瓣酱等主要原料之一。在食品行业中,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速食食品偏向于使用藤椒(青花椒)作为调味,如康师傅藤椒方便面、周黑鸭卤味食品等,深受年轻消费者喜爱。花椒最重要的下游应用方向之一是火锅食品行业。据《2021中国餐饮业年度报告》、美团点评《中国餐饮大数据2021》报告,《“数”说火锅系列之大数据解读火锅中花椒使用现状和新趋势报告(2020)》等报告指出,以麻辣为特色的川渝火锅仍是当前火锅消费主流,数据显示多数火锅企业对花椒质量要求很高,近70%的火锅企业倾向于采购一级花椒,而采购特级和一级花椒的企业占比合计接近90%。四川金阳、云南昭通和重庆江津则是最受火锅企业青睐的青花椒产地。近期,随着市场需求回暖,价格趋稳,未来高品质花椒销路良好,其他品质需求会降低。
从国际市场看。花椒是我国传统的出口商品,据统计,仅东南亚和日本的家庭消费市场年需求就在2万吨以上,澳洲、北美、欧洲等地的重庆火锅和川菜餐厅也方兴未艾,全世界的华人迫切需要花椒及其加工制品。2015年我国花椒出口量为12.2万吨,出口额为12.87亿美元;2019年出口量为15.39万吨,出口额为17.42亿美元,较2018年分别增长6.06%和8.04%。随着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播,国外花椒消费群体也不断增加。
(二)发展潜力
1.精深加工
随着我国花椒产业的蓬勃发展,花椒的应用已由传统的辛香料、食品配料发展到医药保健、日化、杀虫剂、农药等方面,花椒的深加工和出口处于一个起步阶段,花椒枝、芽、叶(尤其是嫩叶)、根、皮、果实、种子可广泛用于食品、医药、农药、化工、保健、美容等领域。花椒果实含有挥发油、生物碱、酰胺类物质、香豆素、木脂素、脂肪酸以及黄酮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消炎、抗肿瘤、杀虫和抑菌防腐等功效。花椒种仁中含有的棕榈酸、油酸、亚油酸和α-亚麻酸等多不饱和脂肪酸占80%以上,其中α-亚麻酸占17.91%,而α-亚麻酸是一种具有较高食用和药用价值的营养保健油,被称为“21世纪绿色营养保健食品”,对人体健康和疾病治疗有重要的作用。
2.单产提升
全省花椒投产面积平均亩产仅22公斤左右,平均亩产值仅1083元,与一般丰产标准干椒每亩50公斤,亩产5000元以上,差距较大。全省已有的花椒基地中,需提质增效的低产低效林比重较大。若将亩产值提升至3000元以上,全省花椒总产值将达100亿元以上。
四、优势分析
(一)自然条件优势
云南地处红土高原,拥有得天独厚的土壤、光照和立体气候等自然资源,同时,还具有四季温差小的低纬气候、干湿季分明的季风气候、垂直变异显著的高原气候等3大特点。独特的自然环境使得云南气候表现出昼夜温差大和光照充足的特点,为花椒生长发育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特别是金沙江干热河谷区是云南青花椒的适生区,是生产优质、特色、生态、安全农产品的天然宝地。而秦岭-淮河以北的甘肃和陕西等北方地区,只能种植红花椒,因此,全省可以利用比较优势,根据市场需求、气候条件、海拔条件发展青花椒和红花椒。
(二)种质资源优势
中国分布有野生花椒41个种14个变种,而云南就有26个种或变种分布,野生花椒种质资源丰富程度位居全国之首。这为云南省开展花椒良种选育等科技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云南省目前建立花椒种质资源圃12个,面积1520亩,认定花椒良种11个,目前还在有效期内的良种有10个,其中:花椒2个、竹叶花椒8个。
(三)品质优势
云南省大多数地区气候雨季和旱季分明,很多花椒产区在干热河谷,雨水少,昼夜温差大,花椒病虫害没有四川江津等地区严重,农药和激素使用少。由于产地光热充足和昼夜温差大以及特有的土壤和地理气候特征,造就了出产的青花椒椒皮厚、油包大、麻味纯正、香味持久等特点。发展高原特色、绿色有机产品具有品质优势及独特的云南味道。
(四)产业基础优势
云南省500多家花椒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加工企业凭借“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的发展模式,带动了当地农民经济发展,主要为农户提供花椒种植所需的生产资料、组织收购、产品销售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相关的技术培训、技术交流和咨询服务。如鲁甸县作为全省唯一一个花椒产业特色县,区域内拥有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花椒种植、加工和销售企业大成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建有保鲜青花椒生产线、花椒油和精油提取生产线等加工线。公司在产品质量管理和基地上获得国际清真食品认证、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GAP良好农业认证、有机食品等认证资格和“鲁甸青花椒”地理证明标志使用单位,带动了昭通市乃至全国花椒精选设备升级和花椒精油提取应用。丽江市永胜县丽江坤源食品有限公司也建成了花椒保鲜生产线、微波烘干生产线、花椒油生产线和花椒粉生产线等基础设施。
(五)政策支持优势
云南省花椒产业不仅有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基础,而且有发展“绿色食品”的竞争优势。近年来,云南省财政厅安排财政专项资金支持打造“绿色食品牌”,大力推进“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和“科研+种养+加工+流通”全产业链发展。与此同时,省财政把加快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与打造“绿色食品牌”有机结合起来。支持创建国家和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化生产要素聚集,提升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五、问题分析
(一)产业发展长效投入机制缺失
表现在财政投入、以奖代补、金融部门贷款贴息、政策与商业捆绑保险补助等多元化资金投入不足。无专项扶持资金,资金筹集渠道较少,仅依靠林业生态建设项目中退耕还林项目(享受中央财政政策补助每亩1600元)、中央财政造林补贴试点项目(享受政策补助每亩200元)、天保工程公益林人工造林项目(享受中央财政政策补助每亩500元)。另外,林业贷款贴息面窄量少。“十三五”期间,云南省林业贷款扶持花椒产业贷款1.48亿元,只占全省林业贷款总量165.55亿元的0.9%,扶持了企业15家、林农225户,兑付贴息资金265.39万元。
(二)优质基地建设滞后,基础设施薄弱
目前,云南省花椒基地多以家庭农户种植为主,种植规模虽大,但种植面积零星且分散,管理粗放,生产作业道路、灌溉设施不健全,缺少规模化、标准化的花椒水肥一体化示范园区。
(三)病虫害严重
由于缺乏科学管理,云南省花椒园病虫害发生严重,65.62%为低产园,单产一直徘徊在20-30公斤每亩。目前云南省花椒常发病害种类有花椒干基腐病、花椒流胶病、花椒锈病、花椒膏药病等,虫害种类有棉蚜、花椒绵粉蚧、花椒潜叶跳甲、花椒虎天牛、花椒长足象、花椒波瘿蚊、花椒伪安瘿蚊等。花椒病虫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远远超过了其他自然灾害,成为阻碍花椒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高产优良品种未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
云南丰富的花椒种质资源,为花椒良种选育奠定了基础。云南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自2004年成立以来,在花椒种质资源收集、良种选育、栽培技术和病虫害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省累计推广花椒良种约12万亩,竹叶花椒约20万亩。但总体上,云南省花椒育种研究起步较晚,花椒育种速度与生产发展的需要不匹配。云南省花椒种植面积每年以5%-8%的速度逐年增加,且花椒种植区生境存在多样性,而目前全省可供推广利用的优良品种数量少,导致花椒良种使用率低、品种混杂、品质差异大。与国内的甘肃和陕西两省相比较,在育种手段和育种成效方面都有很大差距,如甘肃省选育的“秦安1号”花椒被列为全国林木良种,陕西省选育的省级良种“狮子头”、“无刺椒”和“南强1号”等已开始大范围推广应用。
(五)科技支撑落后于产业发展
云南省花椒种植规模面积已为全国第二,但苦于花椒产业相关科技投入不足,就良种选育和推广、水肥管理等科技培训、产业技术标准制定、精深加工技术研发等等科技支撑,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全省花椒成果和技术储备不够,特别是在花椒新品种创制、花椒枝叶和花椒籽的开发利用以及医药、化工等方面开发利用不足。
(六)缺乏龙头企业,精深加工产品较少
从企业数量分析,与其他省份相比,云南省的花椒研发和加工企业数量相对较少,花椒生产企业还处于萌芽阶段,全省龙头企业目前仅有5家,精深加工和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产品单一、附加值不高。从产品种类分析,云南省花椒产品主要以干花椒、花椒油、花椒粉、保鲜花椒为主,尤以干花椒和花椒粉等初级产品为主,所占比例超过70%。此外,花椒品牌、专利、花椒原产地认证制度及产品可追溯制度尚未建立,地理标志产品等较少。由于缺少品牌意识,和国内其他地区花椒相比知名度仍然不高,不能适应高质量发展的需要。而省外的甘肃陇南、陕西韩城、四川绵阳等地已组建了花椒集团公司或花椒产业联盟,大力推进花椒产业一二三产融合。
(七)市场流通体系尚待健全
云南省有花椒交易市场8个,大型花椒交易市场为昭通市三力丰青花椒交易市场,是目前全省最大的青花椒交易市场,聚焦了四川味觉、云南农投等30多家来自云、贵、川及重庆、河南、甘肃等地的大宗收购商,吸引了昭通本地及其他省份的商贩来售卖花椒。2018年以来,干花椒交易量达2万吨,交易额近20亿元。其余各地的花椒线下市场主要是以乡镇集贸市场为主,部分企业与农户在中国花椒网、天猫、淘宝等网站进行线上交易,而大多数花椒加工流通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产品经纪人、农村专业市场还未形成规模效应、专业的运输、仓储、加工、冷链运输等环节还有待进一步提升,线上及线下交易市场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六、机遇与挑战
(一)机遇
1.国内外市场前景广阔
随着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方式由生存型向发展型和享受型转变,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转变,人们追求高品质的产品,以及注重自身医疗保健,意味着花椒精深加工产品具有良好的广阔的市场前景。在国际市场上,随着川菜的传播,花椒消费已被欧美消费者接受,进一步扩大了国际市场的需求,也为发展花椒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
当前,云南省正迎来“一带一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以及未来建成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战略机遇,积极与周边国家开展科技合作、拓展国际市场和招商引资将推动云南省花椒产业链的进一步延长,有利于花椒产业迈向国际化,发展花椒产业的外部机遇较好。
2.良好的政策机遇
为助推乡村振兴,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国家和省级林草部门、云南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促进林草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关于促进林草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云南省培育绿色食品产业龙头企业鼓励投资办法(试行)》等政策措施,明确了林草企业将享受一系列产业扶持政策。通过“领证后补”,获得绿色、有机林草产业生态基地建设支持;采取“以奖代补”支持培育现代林草产业基地,符合条件的绿色食品产业企业将享受不同梯度奖补;获评云南省“十大名品”称号将予以奖励;林草产业企业可在减税降费、使用林地保障、政务服务、企业融资、口岸通关、农特产品出口等方面获得支持等。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小小花椒树,致富大产业”讲话精神,全省积极做优、做强、做大花椒产业正当时。
(二)挑战
1.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花椒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太大。一方面,近年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大潮中,全国各省市,特别是土地较贫瘠的地区纷纷发展花椒产业,致使花椒种植面积陡增;另一方面,花椒产业发展强省陕西、四川、甘肃等地不断优化花椒品种、提高种植管理技术,导致花椒产量大幅增长,市场价格波动较大。全国重点产区省,如四川省花椒现有面积500余万亩,年产干花椒10万吨,综合产值80亿元,四川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推进花椒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目标是发展600万亩花椒,其中现代花椒基地突破300万亩,实现综合产值300亿元,主产区椒农人均年收入达到3000元,建设成全国第一花椒大省,与云南隔江相望的四川金阳青花椒、丹棱县藤椒已成为云南青花椒强劲的竞争对手。
2.自然风险威胁加大
气候变化无常,对花椒种植业产生严重影响。极端天气增多,高温热害、低温冷害、干旱和洪涝灾害及病虫害频发,造成花椒生产不稳定,也为云南省发展花椒产业所依赖的生态环境带来极大威胁。
3.生产成本持续上升
云南山地居多,推行大面积机械化种植、采摘难度较大。近年人工和农资等费用不断上涨,花椒种植、采摘等管理成本连年上升,加之农村劳动力缺乏,农民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从事花椒产业的专业型、技术型、创新型人才和青壮年劳动力缺乏,将进一步推高生产成本,给花椒产业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第二章 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按照“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发展思路,以促进花椒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为途径,着力实施基地建设、主体培育、加工升级、融合发展、品牌打造、园区建设、市场拓展、科技支撑、质量安全、平台建设等建设任务,推进花椒产业规模化、组织化、专业化、绿色化、市场化建设,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协调利益链,促进花椒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为打好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作出新贡献。
二、发展原则
(一)控制总量,提升质量
推进花椒产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保持现有种植规模基本稳定,加强市场规律研究,防止市场饱和。开展花椒种植示范基地建设,推广丰产栽培技术,提质改造现有花椒低产低效林,着力提高花椒品质和产量,提升基地综合效益。
(二)合理布局,集聚发展
推进花椒产业向最适宜区、适宜区集中,从分散布局向集聚发展转变,不支持一般发展区域继续发展花椒。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按照集群发展思路,引导加工企业、交易市场等向产业核心区域聚集。
(三)创新驱动,集约高效
加快花椒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组织创新,以科技创新引领全面创新。加强技术创新,夯实科技支撑。强化科研、生产、销售领域的分工协作,完善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椒农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花椒产业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培育发展新动能。
(四)政府引导,市场主导
花椒重点产区各级人民政府根据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出台扶持政策,改善基础设施,强化公共服务。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椒农等生产和经营者根据市场需求,自主决策种植品种、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强化政府引导和监督管理,完善服务体系,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健全投融资制度,引导社会投入。
(五)融合发展,延长链条
坚持提升一产、做强二产、发展三产,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有效延长产业链条,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建立和完善种加销、科工贸一体发展新机制,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发展花椒全产业链。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2025年,花椒产业布局更加合理,高效基地面积大幅增加,产业的规模化、组织化、专业化、绿色化、市场化大幅提升;产业科技水平明显提高,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大力改善;社会化服务、科技创新、综合电商、质量追溯等平台基本完善;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大幅提高,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形成产业链长短结合、价值链高低有序、利益链稳固协调的花椒产业,力争成为云南省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的重要支撑。
(二)具体目标
到2025年,全省花椒种植面积稳定在450万亩;建设水肥一体高标准示范基地2万亩,花椒基地提质增效150万亩。争取评定花椒国家级龙头企业1-2户,精深加工省级龙头企业达10户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省级示范社达50户以上,打造区域性花椒交易中心3个,实现干椒年产量15万吨,综合产值100亿元。
第三章 总体布局
一、花椒产业布局
云南省花椒产业布局思路:一带两园三中心。
一带:以金沙江流域的昭通市、丽江市、楚雄州、迪庆州、昆明市、曲靖市为主,打造金沙江花椒产业核心带,基地面积达全省面积的90%左右。
两园:在昭通市、丽江市建设2个花椒产业园区。按产业链分工,强化招商引资,引进上下游企业,形成有效的产业链和产业配套。每个园区培育5-10家龙头企业。
三中心:在昭通市、楚雄州、丽江市建设3个花椒交易中心。昭通市花椒交易中心,兼具花椒集散、科技研发、信息发布、价格指数发布等功能;楚雄州、丽江市花椒交易中心,加大建设力度,逐步形成滇中、滇西北花椒集散交易中心。
二、花椒基地布局
(一)适宜区域划分
全国花椒种类和主产区。根据花椒采收时种皮的颜色,花椒分为红花椒和青花椒两大类。红花椒香中带麻,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北地区,抗冻。青花椒麻中带香,是以竹叶花椒为主,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地区,不抗冻。北方只能种红花椒,南方不同海拔地区可以分别种植两种花椒。
云南省花椒主打产品为青花椒,结合栽培历史、种植技术等条件划分最适宜区。在滇东北最适宜海拔高度在600米-1500米。其余地区海拔不宜超过2400米。在区域布局上,除了滇北金沙江及其支流干热河谷地区,可以将石漠化地区作为花椒新产区,小灌木花椒兼具生态和经济价值。滇南地区光、热、水、土条件都很好,但雨水多反而不是花椒最好发展地区。
(二)重点发展县划分
以打造金沙江流域花椒产业核心带为重点,花椒产业重点向花椒宜生区集聚,以花椒种植规模大于10万亩的县,划分为重点发展县,计10个县市,种植规模294.51万亩,占全省现有花椒种植总规模的65.39%。见表3-1。
(三)一般县划分
以种植规模大于1万亩的县为一般县,共计30个。种植总规模155.88万亩,占全省现有花椒种植总规模的34.61%。详见表3-2。
第四章 主要建设任务
一、基地建设
按照花椒产业“三产融合、三链协调”的发展思路,以提高花椒产业质量和效益为核心,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积极推进花椒有机化基地认证、地理标志申请;改造低产低效花椒林,促进花椒产业提质增效;建设水肥一体化的高标准示范基地。根据总体布局,集中力量打造金沙江流域花椒产业带,以花椒产业重点发展县为主,着力创建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的花椒生产基地,全省花椒种植基地规模控制在450万亩。
(一)示范基地建设
依托科研单位、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实施标准化管理,建立一批水肥一体化的高标准花椒示范种植基地,大力推广花椒良种、丰产栽培技术、管理手段,为花椒产业基地建设作出示范带动作用。至2025年,示范基地建设规模2万亩,详见表4-1。
(二)基地提质增效
在适合种植花椒具备集约经营条件的种植区域,大力推广老花椒园增产增效技术、实施低产低效花椒林改造技术、强化花椒丰产管理,为花椒丰产夯实基础,提高花椒产量和品质。至2025年,规划提质增效基地建设150万亩,详见表4-2。
云南省花椒基地建设重点项目:
二、主体培育
紧紧围绕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的目标,以产业经营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为基本方向,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林场、种植大户、林业职业经理人(椒农经纪人)等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加大对新型经营主体在技术创新、设备改造、产品研发、品牌打造、市场培育等关键环节上的支持力度。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林场、林业产业化联合体开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创建;鼓励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联合在产区设立花椒初加工车间,开展花椒烘干、分级、清洗、精选、保鲜、包装等服务;鼓励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种植、加工、流通、销售等全产业链的要求,开发花椒枝、叶、籽、果精深加工系列产品,形成产业集群,优化提升加工能力,扩大花椒产业产品规模。立足食品、调味品,拓展花椒在生物医药、保健康养、日用化工、香精香料、生物农药、饲料等领域的加工转化率和产品附加值。对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农户购买新型、先进、实用的花椒烘干、初加工、精选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等设备,符合农机具补贴范围的,享受财政农机购置补贴政策;鼓励各地采取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方式,对林农、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林场、林业产业化联盟体等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实施政策措施给予适当支持。
探索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相对分散的民间资本无法单独完成一些大项目,只有在混合所有制企业中参股控股,才能够更好地实现保值增值,民营企业能够灵活地适应市场,但很难承担大项目的风险,而公有制经济在资金和项目投资上具有优势,多种资本取长补短必然会使得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实力有显著增强。
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成立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专业招商团队,执行投资优惠政策,把重点产区的花椒产业纳入云南省重点招商引资目录。加强项目对接统筹指导,策划项目包装,积极开展花椒产业招商推介和精准、定向、专题招商活动,招才引智引进和培育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大型优质绿色食品企业,带动云南省花椒产业跨越发展,做大做强花椒产业经营主体。
(一)培育发展龙头企业
培育壮大花椒产业龙头企业,实现聚合示范带动效应。扶优扶强本土优质企业,引进国内外行业领军企业,集中力量扶持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管理水平高、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大型龙头企业并向优势产区集中,形成一批配套完善、功能互补、联系紧密的花椒生产龙头企业集群。加大对花椒龙头企业技术改造、产品研发、品牌打造、冷链物流等关键环节支持力度,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提升服务龙头企业的能力和水平。通过“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基地+农户”、“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农户”等经营模式与农户构建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加强产业链建设和供应链管理,提高产品附加值。重点发展花椒产品加工流通、电子商务和社会化服务,并通过直接投资、参股经营、签订长期合同等方式,建设标准化和规模化的原料生产基地,带动农户和合作社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
规范发展花椒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和支持花椒专业大户、家庭林场、职业林农、农村能人、涉林企业等牵头组建花椒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法进行工商登记注册。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花椒产品加工、销售,拓展合作领域和服务内容。健全其规章制度、完善运行机制、优化管理、强化财务制度、规范利益分配,保障社员合法权益。积极开展示范社创新试点,引导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
(三)家庭林场
引导大中专毕业生、新型职业农民、务工经商返乡人员兴办家庭农场、开展乡村旅游等经营活动,引导和鼓励具有一定生产规模、资金实力和专业特长的林业规模经营户,发展成家庭林场。加强家庭林场的管理指导、培训教育,加大技术、资金等支持力度,积极引导家庭林场按现代企业制度和模式运行。推动家庭林场上规模、高层次联合,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社会化程度更高的合作林场。支持家庭林场或合作林场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按股份合作形式组建生产性、经营性公司,引导其成为带领农户进入市场的重要经济组织。
(四)种植大户
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引导有实力的种植大户通过林权流转、合股经营等形式,将分散在千家万户的花椒种植地集中经营、统一管理。不断提升花椒基地建设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水平,促进产业增效、林农增收。
三、加工升级
通过适用技术的筛选与示范推广,积极引导花椒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林场、种植大户等发展花椒原料产地初加工。积极支持可行的便携式采收设备和轻型采收机械的研发和推广,提高采收效率,降低采收成本。研究开发花椒初加工机械一体化技术示范与推广项目,积极推进花椒采收、清洗、精选、烘干等初加工各环节设施设备的优化配套,实现花椒原料、加工、流通、消费有效对接。大力开展绿色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创建。
加强政策支持,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鼓励引导龙头企业发展精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创造增量价值。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扩大冷藏保鲜和加工能力、提升产品质量。开展技术创新,研发花椒新优产品,开发中高端系列精深加工产品,使花椒从食品原料向工业原料转变,从食品到生物医药转变。重视延伸花椒产业链方式的转变,从花椒枝干叶籽的加工,到花椒最后的产品加工,促成消费形态形式上的改变。通过延伸花椒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拓展花椒在生物医药、保健、日化原料、生物农药、饲料等领域的加工转化率和产品附加值,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推进花椒产业链整合和价值链提升,让农民共享产业融合发展的增值收益,培育农民增收新模式。
四、融合发展
以绿色发展、全产业链提升为方向,充分发挥新型花椒经营主体作用,优化花椒产业结构,实施花椒产业强二产、促三产、带一产转型升级战略。依托花椒产业基地和龙头企业,规划建设林下种养,发展花椒林下经济。鼓励发展花椒特色文化等产业,推进花椒产业与康养保健、乡村旅游相融合。着力构建花椒产业种植基地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产业增效、农民增收和乡村繁荣。
(一)发展花椒林下经济,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鼓励利用花椒林下资源,科学发展林下循环种养,助推群众脱贫致富。努力建成一批规模大、效益好、带动力强的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并积极支持鼓励开展相关产品加工。主要包括林下药材、林下养殖等方面。重点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引导农户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发展模式,推动林下经济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形成产销一体化、现代化、标准化的有机绿色食品种植、加工产业链。
(二)挖掘花椒历史文化,促进休闲旅游产业发展
挖掘整理云南花椒史、花椒趣谈等文史科普资料,把地方特色文化与花椒文化融合起来,提高花椒产业文化内涵。开展主题宣传活动,举办各地不同形式、丰富多彩、民族风情浓郁的各类花椒采摘宣传活动,提高主产区花椒产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充分展示花椒文化的魅力,支持建设一批具有浓郁花椒文化特色的花椒庄园、花椒博物馆、花椒主题公园、花椒体验店、花椒文化走廊、花椒美食街等文旅融合示范项目。推进花椒一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展产业链,提高产业附加值。
(三)培育花椒产业新业态,打造花椒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
拓展花椒产业链,促进花椒产业与就业增收。依托花椒产业基地和龙头企业,规划建设一批花椒良种繁育、标准化种植、花椒保鲜、精深加工、质量检测、产品展销、品牌培育、物流配送、康养保健、乡村旅游为一体的花椒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积极探索和总结成功的做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促进花椒产业融合加快发展。
五、品牌打造
以“推动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为目标,围绕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实施林业品牌战略,推进林业品牌建设,打造生态产品、绿色产品,着力构建林业品牌发展与保护长效机制,以质量提升推动品牌建设,以林业品牌建设助推林业现代化发展。引导企业强化商标品牌意识,充分利用现有渠道,统筹品牌建设相关专项资金,支持区域公共品牌和新型经营主体自主品牌创建,对成效明显的区域公共品牌按有关规定给予奖励。强化公共品牌、企业品牌和地理标识产品的规范管理。对列入品牌培育的生产经营主体,在项目立项、金融信贷、政策扶持等方面予以优先安排。在质量管理、信息咨询技术帮扶、用地手续等方面提供高效服务。支持区域内事业单位、农民专业合作社、商会、协会申报区域公共品牌为花椒产业发展提供服务。支持各地开展区域性、行业性品牌宣传展示活动,扩大企业自主品牌社会影响力。充分利用博览会、展销会、推介会、论坛、发布会等公共平台推荐区域公共品牌和企业自主品牌。
加快推进花椒产业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认定工作。将所有认定为国家森林生态标志产品的林产品,统一贴上国家森林生态标志产品标识,同时保留生产企业的品牌和地方的特色品牌。通过海量销售、保质保真和长期不懈地坚持,逐步形成丰富多彩的花椒品牌体系。
六、园区建设
依托现已形成的或者有发展潜力的县(市、区)谋划花椒产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利用园区的优势条件吸引关键性企业落户园区,坚持以分工协作形成产业集群的理念来招商引资,注重扶持培育地方企业,注重园区内企业间的关联性和相互渗透性,引进上下游企业,形成有效的产业链,在园区内建立相互依存的产业体系。通过花椒产业园区建设,优化集群技术、人才、资本、土地等要素配置,推动集群产业链、供应链的分工协同,促进花椒产业集群价值链整体跃升。
在昭通市和丽江市分别建设一个花椒产业园区,集花椒加工、商贸流通、仓储、物流、电子商务、品牌孵化、技术培训、科研、农资、展会、信息、检测检验、金融融资等于一体,打造西南花椒标准化检测、批发交易、价格形成、信息发布、科技研发和会展“六大中心”。
七、市场拓展
(一)交易市场
积极培育区域专业市场,促进花椒产品自由有序流通。一方面以乡镇市场建设为重点,结合农村集贸市场改造提质,逐步淘汰赶集式、单纯追求摊位式的初级市场,建设配套设施完善、市场管理规范的新型花椒农贸市场。另一方面在现有的农贸市场中扶持一批具有市场辐射力的专业花椒交易市场。
规划在昭通市现有三力丰花椒批发市场基础上,建成一个能带动全省、面向西南、覆盖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的花椒交易中心;在楚雄州、丽江市各建设一个花椒综合交易市场,逐步形成滇中、滇西北花椒集散交易中心;在重点县建设一批二级花椒专业市场;鼓励花椒种植规模15万亩以上的县(市、区)建立花椒产地批发市场。
(二)电子商务
加大林业电商经营主体培育力度,支持以龙头企业和园区为主向电子商务转型升级。鼓励和扶持有实力、有条件的企业,加强与现有电商平台的合作,或自主研发电子商务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模式,开展第三代电子商务预销售和电商交易,扩大花椒产品交易量,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鼓励和支持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向林区延伸,逐步完善林区服务网点。
(三)市场营销
围绕目标市场开发满足不同消费需求的产品,培育稳定的消费群体,制定差异化市场营销策略,扩大市场影响力和占有率。依托有实力的花椒专业购销队伍,大力推行订单生产,鼓励企业与农民、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长期稳定购销关系,迅速将花椒产品推广到国内消费市场,形成“销售网点+批发市场+购销队伍+农户”的销售网络。通过政府扶持,组织引导企业在东北、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等地区设立办事处;整合消费市场开发及销售网络,通过与大型电商服务商合作,共建仓储分仓,为消费市场提供便捷、快速、多样性需求服务。强化拍卖交易功能,借鉴鲜花拍卖交易经验,推动云南花椒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四)产品推介
加大云南花椒优秀品质和“绿色食品牌”发展理念的宣传力度,不断拓展产品推介模式,逐步建立以展览公司为主、政府参与为辅、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会展经济发展模式。优化展会设计方案,突出特色亮点,细化展示功能,创造主题意境,充分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技术对花椒文化、花椒产品等进行全方位展示。鼓励科技含量高、特色明显、质量优良的花椒产品参展。依托云南毗邻南亚东南亚的区位优势,以及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生活习惯相近或相似的历史传统,组织省内龙头企业积极参加产品展销会、博览会,提升云南花椒品牌知名度。积极支持花椒企业与国内外知名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餐饮企业合作,引导国内外消费者,坚持“走出去”战略,抢占全国全球巨大的餐饮市场。
八、科技支撑
(一)良种选育
加大花椒良种选育,丰产栽培技术研究,支持引进优良种质资源,在花椒种植集中的区域建立省级实验示范基地和建设良种采穗圃,提高良种苗木质量和供应能力。在充分发挥现有良种繁育基地生产能力的基础上,结合全省林木良种基地、重点林木采种基地、保障性苗圃建设,新建和改扩建一批花椒良种苗木生产基地,开展良种熟化、良种材料可持续供应体系建设和育苗技术集成研究与产业化应用,快速提升花椒良种化水平。加大优良品种选育力度,联合全省专家,加强省内外专家交流协作,深入开展遗传育种和良种选育研究,创制生产上急需的无刺或少刺型花椒品种。选育一批具有重大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优良品种。
(二)产品研发
支持企业、科研单位设立花椒研究分支机构,搭建开放性研究平台,将花椒综合利用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研发列入省重点科研课题,支持企业加工技术、工艺、加工设备、产品等环节科技创新。开展花椒加工关键技术基础性研究与重大项目攻关。鼓励引导龙头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实施花椒深加工项目,研发花椒新优产品,使加工能力上规模、加工产品上档次,提升花椒价值链,不断开发中高端系列精深加工产品,拓展产品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重点发展方向:一是开展花椒精油、麻味素、花椒籽仁油生产技术、设备和工艺研究;二是支持开展花椒在康养保健、生物医药、日化原料、生物农药等方面的功能开发和应用研究;三是开展食叶、食果、药用、保健用的花椒新产品开发。
(三)标准制定
开展花椒品质检测检验、产品标准制定研究,加快相关行业标准实施,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引导产业走向正轨;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地方花椒丰产栽培技术规程,主要包括花椒苗木培育、苗木出圃、栽培、幼树管理、结果树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措施及要求,使花椒的种植、生产和管理有技术规范可依,整体提高花椒质量和产量。同时,加强花椒采后处理,在烘干、筛选、分级、包装、储藏、流通等各环节制定适合且易于推广操作的地方标准,重点研究制定全省花椒脱水干燥、质量等级、花椒保鲜等系列标准,坚决杜绝使用化学药品进行采后处理,稳步推进采后处理标准化、机械化、现代化,从源头上把控产品质量关,提升产品质量。
(四)科技培训
实用技术培训。依托专家服务团队,针对花椒的种植技术、管理技术及采收、初加工利用等方面的技术难题进行定期培训和服务,规范花椒生产的各个重要环节,采用灵活多样培训方式举办培训班,积极推广花椒种植、初加工等方面的实用技术,培训一批花椒种植科技能手、生产一线技术工人等,带动和促进花椒产业的生产技术水平。
加强技术骨干培训,紧紧依托各级林业科技推广机构和林业院校,重点加强对基层林业技术人员、护林员及种植大户的花椒栽培管理技能培训。
九、质量安全
(一)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
完善花椒质量检测标准,建立省、州(市)、县(市、区)完善的质量检测体系,各级质监部门定期不定期对花椒产品抽检一定数量的样品,并公开发布抽检结果;加强和整顿花椒生产环境,加强对花椒产品质量和卫生安全的监管,实现生产、加工、销售环节全覆盖。
引导支持企业按照“标准化、规范化、智能化、专业化”的要求,建设花椒专业仓,提高专业仓储能力。
(二)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
加大花椒产地、加工、流通、销售全过程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建立花椒产品质量追溯机制,采集产品产地、品种、年龄、加工、流通等主要信息,形成完整的“产品源头赋码、标识销售,产品有检测、过程可追溯”的信息溯源链条,实现产品的全周期信息可追溯,提高消费者对花椒产品的信赖度。建立政府监管、行业自律、企业追溯、消费者查询的花椒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对过失认证机构和企业零容忍,实行严格一票否决制,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
(三)食品安全和品牌保护
各级政府、行业管理部门、企业组织要将食品安全和品牌保护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和管理制度。市场监督执法部门能从重、从快打击危害食品安全的刑事犯罪和品牌侵权行为,形成强大的司法震慑力和市场导向。并依托质量追溯平台建设,为消费者提供免费、快速、便捷、有效的查询、鉴别服务,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
统筹品牌建设相关扶持资金,支持花椒品牌创建、品牌认证和品牌宣传推广,对成效明显的区域公共品牌按有关规定给予奖励,对列入品牌培育的生产经营主体,在有关项目上给予重点扶持。鼓励企业通过专利申请、知识产权诉讼、商标注册等方式实施品牌保护。
(四)建立企业诚信经营体系
政府引导花椒生产主体组建花椒产业经营联盟、诚信联盟,搭建统一服务平台,建立资源共享机制,统一提供生产管理技术和市场服务,推动生产和产品标准统一、区域品牌统一、包装标识统一,以整体形象对外宣传推广,提高联盟成员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提升花椒产品市场增值效应。
十、平台建设
(一)科技创新平台
整合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以及骨干企业等优势资源,创建具备条件保障、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等服务功能的创新服务平台,面向企业技术创新共性需求提供服务。
一是建设省级花椒产业创新联盟。由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牵头,联合省推广站、种苗站、规划院、州市林科所和花椒企业,创建云南省花椒产业联盟,设立省花椒产业技术首席专家。支持企业加工技术、工艺、加工设备、产品等环节科技创新,鼓励龙头企业申报组建花叔工程技术(加工)研究中心、检测中心,并积极申报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等相关资质。二是持续支持开展花椒枝、叶、籽、果成分与功效研究及花椒全产业链综合利用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研发。特别是良种选育、精深加工、产品推介和市场培育研究。争取将花椒药用相关研究列入省中医药产业重点科技项目,将花椒相关集成技术创新研究纳入省科技厅科技创新项目。三是加强花椒科技成果储备和成果转化基地建设管理。在永善县、鲁甸县、巧家县、华坪县、永胜县、宁蒗县、大姚县等花椒老产区,澜沧县、砚山县、双柏县等花椒新产区,建立科技推广试验示范基地,鼓励教学科研单位、企业对自主研发的新品种进行推广试验示范。
(二)综合电商平台
搭建省级花椒展销和电商平台,创建良好的商业信用环境,促使信息流、资金流、物流有序并高效流动,为企业市场营销、市场开拓提供决策参考依据。组织引导花椒龙头企业、专合组织与大型批发市场、商贸流通企业、电商平台对接,建立长期产销协作机制,为本地电商发展提供全流程的运营支撑服务。完善花椒电子商务基础环境,加强林区通信网络及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物流配送、网络营销、电子支付等方面的应用。
(三)信息服务平台
依托“云南省林业双中心”实施“互联网+现代林业”战略,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林业产业发展的各个领域以及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等环节,整合资源,引导生产,扩大消费。在数据收集、监测统计、分析预警、信息发布等领域,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建立林业产业信息监测预警体系。
到 2025年,初步建立较为完备的花椒市场监测预警体系,建立健全花椒产销动态实时监测机制,林业主管部门宏观调控和信息引导能力显著增强。
(四)质量追溯平台
鼓励和扶持鼓励有条件的花椒生产企业建立企业内部运行的追溯系统,已建追溯平台的,充分发挥已有的功能和作用,探索建立数据交换与信息共享机制,加快实现与国家追溯平台的有效对接和融合,将追溯管理进一步延伸至企业内部和田间地头。通过追溯标识,详细记录花椒产地、采摘、加工、销售渠道等全链追溯信息,实现产品的有效追溯和防伪,既保证产品在生产、流通环节等信息的真实性,保证企业品牌,又方便消费者快捷方便地购买到货真价实的花椒产品,满足消费者安全消费和品质消费需求。同时,各地质监部门应加强对花椒种植投入、生产、加工、储存、流通、销售等环节的监管,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有关标准,强化市场准入管理和质量监督检查,严厉打击制假、售假等违法违规行为,严禁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建立健全产品质量送检、抽检、公示和追溯制度。
(五)社会化服务平台
由政府牵头,组建以科研院所、农林院校、技术推广机构、地方农林职能管理部门及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等经营性服务组织为主的服务团队,建成全省花椒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主要负责全省花椒产业引领建设、政策指导、生产、销售、加工等方面的管理和技术培训咨询、现场指导等服务工作。成立一批州市级或者县级花椒产业协会,以专业协会为平台建立网络组织,提供咨询、推介、展示服务,组织申请品牌保护以及开展营销活动等。
依托省内科研院校,建立覆盖全省的人力资源管理网络平台,开展网上教学和答疑,提供资源资产评估、现地技术指导等服务。椒农和各类花椒经营主体通过社会化服务网络平台,快捷解决存在问题,预约各类专业服务。
第五章 环境影响评价
一、环境影响分析依据
本规划中提出的花椒产业发展开发性规划建设任务符合云南省委、云南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决定》等文件精神,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规划发展思想。并依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 第559号)《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 130-2019)的要求和规定,对本规划中的开发建设性任务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二、环境影响预测与分析
(一)对土壤、水环境的影响
正面影响:花椒树除开花结实期外,其他生长阶段对水分要求较少,耐干旱、耐瘠薄的特性使花椒能够在石漠化、干热河谷等地区发挥保水固土的生态作用,其本身就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花椒产业本身是绿色产业,通过花椒种植和林下种植,将促进当地植被覆盖率的提高,增加森林碳汇量,并提高林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
负面影响:花椒在种植、低产林改造和林下种植过程中,需开展扩塘、除草、松土、耕作、施肥、病虫害防治等经营措施,对地表造成扰动,短期内产生局部水土流失,并对林地生物多样性有一定影响;如农药施用不当,对土壤及附近水质将产生污染;如长期施用化肥或采用不科学的施肥方式,会影响土壤理化性质,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和污染林地附近水源。种植基地经营需修建必要的基础设施,如:道路、水池、灌溉渠等,设施建设将会一定程度上改变现有自然景观。但基础设施建设大多局限于种植经营区内,对外部原有植被影响较低。
(二)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正面影响:规划建设任务实施后森林面积增加,将有效增加规划实施区域内森林固碳释氧、吸收有害气体、阻滞降尘的功能,能促进大气环境得到进一步净化,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提升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有效改善人居环境。
负面影响:花椒在烘干、加工过程中可能产生少量烟尘或气体,将对大气环境造成少量不良影响,通过设备和工艺改良可减少或消除影响。
(三)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规划任务实施过程中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及森林抚育、林地清理等措施,将会改变林分郁闭度、灌木盖度、地被物覆盖度和微生物数量,从而对规划范围内的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造成影响。因此,在规划建设任务实施前后应采取科学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
三、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一)政策措施
严格按照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开展规划建设任务,按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相关要求,制定林业和草原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措施,在促进林业和草原发展的同时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
(二)管理措施
加强林地使用管理监督。规划建设任务中对使用林地的建设项目应严格按照《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审核审批管理办法》(国家林业局第35号令)进行审核审批管理;加强林地使用监督管理,加大森林督查力度,建立用地监督监测机制,严格控制用地范围,禁止超范围使用林地,严厉打击借机破坏森林和非法侵占林地的违法行为,确保花椒种植区域周边森林植被不遭破坏。
加强技术规范。积极推进出台全省无公害花椒生产技术规程,严格按照技术规程规范要求开展花椒种植、低产林改造和林下种植。
加大有害生物防治管理。加强种苗检验检疫,杜绝带病虫苗木的运输和栽植。花椒病虫害及有害生物防治以物理机械防治和生物防治为主,过程中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严控农药施用量,且每年药剂最多施用2次,将化学药品的使用量降至最低。
加强污染物管理。花椒园地施肥以腐熟的有机肥为主,无机肥和生物菌肥相结合,施肥时间、次数、数量和方式要严格按照肥料的特性和要求进行,不得随意施用。采用穴施或条施,严禁撒施,施肥位置设置在上坡位,且以土壤覆盖防止养分流失和地表水污染。
四、环境影响结论
云南省花椒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符合全国优势特色经济林发展布局规划和云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符合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花椒基地经营环境属于农业生态系统,主要由自然环境系统、花椒树和人为配置系统组成。农业生态系统的发展受人为因素影响,在滇东、滇东北的干热河谷和石漠化地区,集中连片种植花椒对区域内物种的多样性会产生一定影响,但随着科学的经营、多模式栽培方法与严格的管理,将减弱负面影响,提升正面影响,增加林地面积和蓄积量,提升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固碳释氧、净化大气等生态服务功能,能提高林产品、景观产品,既能改善人居环境,又能改善生产条件,提高林农收入,促进经济发展。
第六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花椒产业链条长,涉及部门和行业多,政策性强,关系到林农的切身利益,各级政府应深刻认识支持花椒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增强责任主体意识,建立部门联动机制,理顺管理机制,切实加强领导。
省直有关部门强化配合协作,根据部门职责,各负其责,共同推进花椒产业持续高质量发展。重点县(市、区)人民政府要把花椒产业发展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成立以政府领导为组长,林草、农业、工商、质监、科技、工信、环保、投资促进、宣传等相关部门为成员的领导机构,并设立花椒产业发展办公室,办公室人员根据工作需要,从相关部门抽调组成,下设产业规划组、招商选商组、企业联盟组、市场监管组、政策宣传组等,从资金扶持政策、良种选育、高端精深产品研发、先进器械工艺、科技支撑平台、人才培养引进、基础设施建设、龙头企业发展、市场流通体系建设、产品质量安全、品牌打造推广等各个方面,给予产业链各环节充分的支持。各工作组加强统筹协调,按照职责分工,配合、指导、督促做好涉及本产业发展的相关工作,强化工作措施,上下联动、协同推进,倒排工期、倒逼进度,及时组织开展各项工作。
各重点县及时编制符合实际的实施方案,对规划任务进行细化、分解,列出任务清单,明确阶段性任务,将工作目标和责任细化到人,加大力度快速推进,确保花椒产业的发展目标层层落实。
二、强化政策支持
目前,云南省花椒企业规模不大,二产三产发展滞后,属欠发达地区的追赶型产业,要实现快速推进,必须落实相关支持政策,为产业发展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加大省级财政投入力度,支持花椒相关标准制定、基础研究、加工工艺、标准化厂房、加工设备、产品研发、品牌建设等。统筹整合林草、农业、农开、科技、发改、工信、商务、供销等部门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区域性花椒良种选育、基地建设、交易市场建设、科技研发、产品加工、设备工艺改进、品牌创建、市场营销、技术培训、质量监测等。对花椒烘干、初加工、精选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等设备,争取纳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综合运用直接补助、贷款贴息、参股、担保、以奖代补等手段,引导龙头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入建设。
出台绿色金融激励政策,以激发花椒产业主体积极性。推出绿色债券扶持政策,从“鼓励”变为“实质性激励”,对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提供贴息、发行补助、担保补贴等降低绿色金融成本的政策,激励和引导农业银行、农村信用联社、邮政储蓄银行等金融机构制定差异化信贷政策。花椒采摘、收购季节到田间地头放贷,现场办公,为从事花椒等农副产品种植、加工、收购、贩运的个体及企业提供信贷支持。用好政策性金融机构信贷资金,扩大林业龙头企业专项贷款规模,符合贴息条件的项目优先安排贴息补助。充分发挥投融资平台作用,吸引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支持花椒产业建设。支持重点县开展花椒保险试点。
将花椒基地纳入森林政策保险范围,鼓励和引导椒农投保,将危害花椒基地的主要自然灾害纳入保险范围内,建立生产灾害风险防范机制,稳定椒农收入。运用财政保费补贴政策,鼓励保险机构开发适应新型经营主体需求的保险品种,扩大花椒产业农业保险覆盖面。积极开展和完善林权抵押贷款机制,扩大林权抵押贷款范围,探索在不改变林地性质的前提下,对已承包到农户的公益林的林地经营权,开展抵押贷款业务;支持林权抵押贷款,增强林农及涉林企业贷款投资能力。
加大对从事花椒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和社会化服务的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林场的扶持力度。按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花椒产品初加工和灌溉用电执行农业生产用电价格。给予花椒基地林区道路建设、水肥一体化设施建设补贴或贷款优惠。
加强花椒产业统计,拓展大数据技术应用,建立统一完善的行业统计标准。
三、优化营商环境
遵循市场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全面提高市场开放程度。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规范市场准入程序,对经营者准入条件一视同仁,营造良好的市场公平竞争环境。全面清理审批事项,除法定目录外一律取消,不得设置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审批或者具有行政审批性质的事前备案程序,不得对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以外的行业、领域、业务设置审批程序。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切实加强市场监管力度,加强对花椒种植投入、生产、加工、储存、流通、销售等环节的监管,严格规范行政执法,严厉打击破坏市场秩序的行为,促进执法公平公正、合法合规。
优化政务服务环境,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断精简审批服务程序,实现省市县乡村五级“一网通办”全覆盖。着力提升“互联网+政务服务”水平,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强化信用监管。规范发展中介服务,规范政府采购行为,严禁垄断、联合抬价行为。
加强企业融资服务,建立健全企业信用评估机制,搭建“银税”、“银商”合作平台,扩大以税务信息为参考的信贷投放规模,创新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服务产品和服务。将企业诚信评估与融资相结合,优化企业用水用电接入。强化产权保护工作,优化中小投资者依法维权程序,降低维权成本。开通快速出证通道,为产业创新科技成果或专利备案提供便捷服务。
四、夯实基础设施
要实现花椒产业高产、优质、环保、高效,种植连片化、规模化,加工便捷化、精深化,功能多样化、康养化是关键。提升基地建设水平,高标准打造一批花椒种植示范基地,大力加强林区道路、节水灌溉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大林区路网密度,保障花椒生长期水肥供应,努力提升花椒产量和品质,推广科学高效的种植经营模式。将花椒种质资源库、种子园(采穗圃)、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建设纳入林业基本建设项目支持范围,并积极协调国家支持。实施标准化生产,加大标准化生产技术实施和推广力度,在各乡镇新建一批烘干、初加工房。对花椒基地基础设施建设进行补贴或给予贷款优惠,将购买花椒生产设备纳入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范围。
开展花椒基地综合开发,推进花椒与休闲旅游、森林康养一体发展。加大对花椒生态休闲园、花椒产品体验园等综合建设项目的政策扶持,增强发展花椒产业的积极性。
五、加快人才培养
构建现代花椒产业人才体系,通过奖励、减税、补贴等优惠政策,加快引进各类人才。实施人才培养战略,大力培育职业经理人、经纪人、技术能人。对在民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事花椒科研、加工、种植的技术人员在职称评定上给予倾斜。支持企业自主申报花椒研究课题,针对花椒种植、生物防治、有机肥料、产品研发、工艺创新等方面开展科技攻坚。支持企业引进科技、管理、品牌营销等方面的高质量人才。支持大中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建共享产业学习研究平台,合作开展职业椒农、经纪人、乡土专家、基层科技人员培训。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保障人才供给,重视经乡土专家,将在种植、加工、技术推广等方面经验丰富的乡土专家纳入专家库。支持企业或个人申报科学技术奖项,对省部级或国家级获奖者给予奖励。结合友好城市与政策对口帮扶活动,引进发达地区高级林农管理人才。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建立分级技术培训制度,分层次、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花椒种植加工实用技术培训。组织开展科技成果对接、送技术下乡,提高林农经营管理水平。
六、抓实招商引资
加大对现有企业的扶持,做大做强本土企业。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把重点产区的花椒产业纳入云南省重点招商引资目录,加强项目对接统筹指导,围绕建立花椒全产业链的重要目标,积极开展花椒产业招商推介和精准、定向、专题招商活动,力争补充形成相对完善配套的生产、加工、营销链条,降低产业成本,提升运营效率。通过资源招商、成果招商等手段,吸引人才、资金、技术向花椒产业重点地区聚集,引入实力强、资金雄厚的大型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提高生产经营技术水平。
组建专业招商团队,实行领导包保重点项目工作制度,完善招商工作机制,强化监督考核,加大宣传力度,确保招商引资目标任务落实。在选择招商引资对象时,应注重全产业链打造,从产业源头做起,种植、采购、加工、贸易、物流、推广、销售平台等各个环节均进行一定配置,尤其是精深加工环节和电子商务平台招商,努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实现产品安全可追溯、产品销路有保障、产品需求可反馈,使产业链上下游形成利益共同体,提升经营效率,减少产业风险,增强产品核心竞争力和市场竞争力。
制定优惠政策,创造良好的招商引资条件,为企业入驻提供保障。一是土地政策优惠。种植基地建设在不改变用农、林地性质的前提下,按照相关使用标准规范使用和管理。加工、农业环保等第二产业项目用地按相关成本价或相对低价进行出让,根据产业类型特点和产业生命周期弹性确定出让周期,争取用地指标的同时,盘活现有存量土地,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二是税收政策优惠。对于鼓励类产业企业,按照相关财税法规进行税率减免;三是专项奖补优惠。对大型生产性项目,给予土地使用、投资奖补,对获得创新或科技成果奖项、上市、营业或出口业绩佳、获得龙头企业认定的企业给予特殊奖补,对技术研究中心或实验室给予研发奖补,对引进的高质量人才给予生活、住房、医疗、落户等方面的优惠和奖励。
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