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林业和草原技术推广总站

林下经济基地①通海县林下天麻仿野生种植示范基地

来源:云南林业和草原技术推广网 时间:2024-08-22 阅读353 次

通海县林下天麻仿野生种植示范基地




基地概况



基地位于通海县四街镇六街村委会,距离江通高速公路雄关收费站仅2.5千米,交通便利。基地年平均气温15.9℃,年降雨量828毫米左右,占地面积627亩。林地树种主要为油杉和华山松,基地基础设施好,具备进行现场培训、参观观摩、试验展示相关条件。








基地推广良种和主要技术






(一)良种

1.林麻1号天麻(云R-SV-GE-059-2021)

品种特性:亲本来自于通海县野生单株。茎秆直立,灰褐色。总状花序顶生,花蓝绿色,花托棕色;蒴果为倒卵状椭圆形;块茎椭圆形至卵状椭圆形,顶端具鹦哥嘴,表面有环横纹9~14条,每条有20~35个麻点,断面白色,有乳白色汁液;花期2~3月,果期3~4月;鲜块茎平均产量250千克/亩,浸出物15.2%、天麻素和对羟基苯甲醇总量0.29%。




适宜种植范围:适宜通海县、元江县海拔1800~2300米,年均温13~16℃,年均降雨量800~1200毫米,≥10℃活动积温3500~5000℃地区种植。


(二)主要技术

1.快速培养麻种技术。5~8月提前培养菌材,将种麻放入控温室,保持24~25℃放置40~45天时间,待天麻出苔,长度约3~10厘米移进密闭的常温室,让土壤湿度保持50%~70%。待天麻出苔约至1米,开花后,采用单株授粉的方式进行授粉,授粉7~10日后,得到天麻硕果。将粉麻与萌发菌一起进行拌种,5~6颗蒴果与1000克萌发菌拌匀后进行装袋,放置2~3天,二者充分融合,表面呈白色后,可以进行播种。播种后覆盖5~8厘米的土壤,盖上地膜,最后铺上一层3~5厘米的松针,保持地温18~25℃,保持土壤湿度50%~70%,翌年1月,收获天麻种。




2.移动菌材生产技术。选择新鲜、无病虫害,壳斗科青冈树种或桦科桦做原料,处理成长12~15厘米、直径2~4厘米的木条。选用合格的菌种袋,底层装填约10克木屑,将木条装入菌种袋,无空隙不松动为宜。向菌袋中加入营养液(葡萄糖2%~4%)250~300毫升,浸没至木条的2/3处,用木屑,麦麸铺满。封盖后于高压灭菌锅(121~123℃)灭菌2小时,冷却后接入蜜环菌原种。23℃条件下培养15天发菌,空气湿度控制在60%左右,室温调到21℃使蜜环菌长到袋2/3处,调到15℃继续培养至蜜环菌长满整袋,整个过程大约需要45天。蜜环菌再炼菌15天后活力更强。




3.移动菌材栽培技术。当年12月至翌年2月,将已接菌的菌棒,在栽培前10天运到栽培地点,以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选择未开垦,半阴半阳坡林地,坡度不宜超25°,将土壤挖松整平,用石灰等进行消毒处理,把菌棒按间隔5~10厘米排列在土壤上,每平方米约放置16个菌棒,用土填充于菌材间至一半时,整平间隙填土,将种麻靠放于菌材两侧的空隙中,每个菌棒周围放置3~4个麻种。覆盖土壤5~10厘米,播种完成后,浇透水,先覆盖一层地膜,再盖一层草或松针,当温度低于0℃,在菌塘表面加盖落叶或加厚覆土层。当温度高于30℃,在菌塘表面覆盖杂草等降温。雨季来临时撤去地膜,保留松针。同时做好防捞和病虫害防治工作。








基地建设主要模式



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做到运营管理“五统一”,即统一培训,统一购种,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统一申报。







基地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公司现辐射带动农户共196户,解决了437人就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