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耕细作打造特色高效油茶产业
春光正好。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剑河县柳川镇返排村的山坡上,近百名村民抢抓有利天气时机,正在种植油茶苗。曾经杂草丛生的荒山种上油茶,也种下了村民致富的希望。
油茶是我国特有的木本油料树种,油茶产业兼具促进农民增收、保障粮油安全、推动生态建设的重要作用。我国油茶种植面积6800万亩,其中高产油茶林1400万亩;茶油年产量62.7万吨,实现总产值1160亿元,有效带动近200万人口脱贫。
国家林草局将打造一批油茶质量提升工程示范项目,每年完成新造和改造任务700万亩以上,实现新造林苗木100%良种化。力争到2025年,油茶种植面积超过9000万亩,完成2000万亩低产低效油茶林改造,使茶油年产量达到200万吨。
立足高质量发展目标,各地做了诸多探索。
贵州:科技示范带动产业发展
贵州强化科技作用,利用成果驱动、标准引领,营建高效示范基地,推进现代山地特色高效油茶产业发展。
“十三五”以来,贵州申请中央财政资金支持,推广使用“黔油”“望油”“黎平”等10余个油茶良种、11项技术规程和7项科学技术,建成油茶示范基地10余个4850亩,示范林初产鲜果达每亩550公斤,较同期普通油茶林分产量增加一倍,经济收益翻番。
依托示范基地建设,贵州积极探索油茶产业发展组织体系,总结出“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党建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家庭农场”等发展模式。同时,不断壮大基层人才队伍,涌现出一批“最美科技推广员”和“林业乡土专家”。
在应用推广油茶科技成果和技术标准时,贵州各地在实践中总结新经验、实现新突破。天柱林业产业发展办公室提炼出“分叉器”叉枝与人工拉枝相结合的整形技术,定向培育早实丰产型树体骨架;玉屏营林业项目推广站利用林地空隙栽植西瓜、花生、辣椒等作物,推出了能有效提高林地利用率的栽培组合;多地在实施油茶良种应用项目时,通过开展对比试验,发现了更适宜当地栽植的油茶品种。
河南:龙头企业引领机制创新
河南桐柏-大别山地区是油茶种植的北缘区。全省现有油茶约100万亩,年加工生产茶油8500余吨,实现产值12亿元。近年来,河南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油茶产业实现健康发展。
光山曾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10.1万贫困人口,有近6万人生活在浅山丘陵地区。从2009年开始,光山县将油茶作为扶贫、富民产业,从此找到一条兼具生态和经济效益的发展道路。
油茶产业发展和群众增收有机联结。光山县实施了“油茶+”工程,通过土地流转、劳务用工、入股分红、生态护林等方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使油茶逐步成为光山人民的“摇钱树”。目前,光山县有油茶企业、合作社56家,种植大户218户,4.8万户群众参与油茶经营,油茶成为一方百姓的主导产业。“一亩油茶百斤油,又娶媳妇又盖楼”成为脱贫群众的生活写照。
变化不仅发生在光山。
河南大力培育、支持林业龙头企业,吸纳林农以土地、林权入股,创新保底分红、利益共享的运行机制;采取“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建立长期稳定的购销关系,指导农民开展标准化种植,发展绿色、有机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林农无力经营、有一定产出的油茶山,由企业回购返租进行规模经营,双方共同受益。
油茶产业惠及河南全省2.5万户贫困人口近7万人,人均年收入增加2500元,实现了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共赢。
安徽潜山:流转山场培植资源优势
安徽省潜山市地处大别山腹地。这里不仅红色历史丰厚,绿色产业也发展得有声有色。近年来,潜山通过林长制发展油茶产业,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油茶等特色产业覆盖潜山59个贫困村。油茶产业带动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和贫困村出列。林业企业、专业合作社、承包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流转山场7.8万亩,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增收2450元。
全市建成油茶基地15.6万亩,年产油茶干籽900万公斤,年创产值2.2亿元。联合科研院所成功培育“皖潜1号”“皖潜2号”良种,完成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建设4个,建成示范点20多处、国家油茶良种基地300亩。成功培育“金天柱”“伯益”“福源”等茶油品牌,培育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
油茶专业合作社流转山场、旱地6500余亩,周边群众累计获得土地租金近400万元、务工收入1300多万元。
油茶基地建设改善了潜山的林种树种结构,优化了林分质量,提升了防御森林火灾和林业有害生物的能力。为了充分利用土地,油茶基地还间种了桂花、红豆杉等绿化苗木,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环境。
“十三五”期间,潜山市林地面积达到140.5万亩,森林覆盖率从53.29%提升到54.49%。下一步,潜山将大力推进“油茶+旅游”,通过文创、举办油茶花节等产业旅游活动,把油茶基地打造成乡村旅游目的地、产业发展主阵地。(记者马雨晶)
下一篇:“十三五”期间林产品质量十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