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林业和草原技术推广总站

贵州林业技术|林下中药材种植③:三七

来源:林草科技推广 时间:2022-08-16 阅读1297 次

第三节 三七    

三七为五加科人参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三七的干燥根茎。性温,味甘微苦,具有化瘀止血、活血定痛的功效,用于各种出血症、瘀血肿痛、跌打损伤等属于瘀血阻滞者等症。


三七属生态幅窄的亚热带高山阴性植物,喜温暖稍阴湿的环境,忌严寒和酷暑。适宜在海拔1000~2500m,年均温度14~18℃,最冷月均温8~10℃,最热月均温20~22℃,≥10℃积温4500~5500℃,无霜期280天以上,年降雨量1000~1500㎜,空气相对湿度75%以上,林分郁闭度0.6~0.7的林地生长。

一、林地清理

清除林地内杂灌、杂草、枯枝落叶及石块等杂物。

二、整地

清理完成后,深翻土壤,深度不超过20㎝,然后将基肥(植物源生物有机肥或充分腐熟农家肥)按2000~3000㎏/亩均匀撒在土壤上再深翻1次,深翻后耙细耙平土壤;根据地势作床,床面宽100~120㎝,床高20㎝,床距40㎝,沟要相通,床的长度根据地势确定;作完床后,用石灰水对土壤进行消毒。

三、种植

冬季,采用种子培育的2年以上块茎种植,密度17600~26400株/亩,株行距(10㎝~15㎝)×(15㎝~15㎝)。种植前先对种茎消毒,然后在床面按照株行距开挖5㎝深的种植穴,将种茎理顺根系芽头朝上放入种植穴,覆盖细土5㎝,压实浇透水。种植完成后在床面覆盖松针3~5㎝,以不见土为宜。

四、栽后管理

(一)水分管理

种植后要经常观察床面湿度,土壤含水量低于20%及时浇水,浇透为止,雨水过多及时排水防涝;出苗后多次少量浇水,土壤含水量不得低于20%;进入雨季,搭建简易避雨棚,防治土壤含水量过高,当土壤含水量低于20%时,揭开避雨棚自然淋雨,直到土壤淋透为止,再盖避雨棚。

(二)除草

及时清除床面上杂草,清除过程中避免损伤三七根系。

(三)施肥

依据中药材营养需求特性、土壤肥力等因素,科学制定施肥技术。肥料施用不应产生面源污染,优化施肥种类、时间、数量与施用方法,避免土壤因长期使用肥料而造成退化。以施用植物源生物有机肥、碳基肥和生物液体肥为主,优先使用国家批准的菌肥及中药材有机专用肥。禁止施用化学肥料及有害物质超标的肥料。三七施肥每年至少4~5次,每隔1~2个月追肥一次,第一次每亩施草木灰75㎏、草皮灰250㎏,在出苗达70%时进行;第二次在4月份左右,展叶时,每亩施生物液体肥20㎏;第三次在5月份,每亩施生物液体肥20㎏;第四次在7月份,将植物源有机肥肥均匀撒在床面,每亩1000~1500㎏。

(四)冬季清园

把床面的枯枝捡除,清除不利三七生长的杂草和过多的松针。

(五)摘蕾

不留种的植株,当三七花薹长达7~10㎝、花盘周围的花蕾开始展开时即可摘除,摘下的花序可加工干燥利用。    

五、常见病虫害

三七主要有根腐病、疫病、黑斑病、蚜虫和蛞蝓等病虫害,防治方法见《林下中药材常见病虫害防治措施表》,危害症状如下: 

(一)根腐病

主要表现为两种:地上部植株矮小,叶片发黄脱落,地下部块根呈黄色干褐,称“黄臭”,由真菌引起;地上叶片呈绿色萎蔫披垂,地下发病部位有白色菌浓,闻有臭味,称“绿臭”,由细菌引起。

(二)疫病

受害叶在叶尖或叶缘处产生水渍状病变,叶片病部披垂,叶脉发黄,叶片脱落。花轴和茎秆受害,致软腐。

(三)黑斑病

初期茎和叶柄出现淡绿色椭圆斑,继而变为褐色凹陷斑,病斑表面长有黑色霉层,随即病部折垂。叶片发病初期出现褐色圆形水浸状病斑,随即病斑干枯破裂。根受害时,初呈褐色斑,逐渐腐烂,直至全株死亡。

(四)蚜虫

常群集于嫩叶背面和嫩茎端,吸食叶片、茎秆汁液,花、叶萎缩变形,使植株生长不良。

(五)蛞蝓

取食叶片成孔洞。

六、采收

(一)采收时间

种植3年后,可在11月至翌年1月,留种三七根部采收时间为摘除果实后1个月左右。选择天气晴朗时采收。                                             

(二)采挖方法

用小镐刨一个月牙形约30㎝的沟,之后剪断所有杂草根,清除石块和泥土,逐渐剥离三七周围泥土,将三七完整取出。采收得到的三七根部应整齐码放于洁净的容器中,避免直接堆放在地上。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