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林业和草原技术推广总站

贵州林业技术|林下食用菌种植②:红托竹荪

来源:林草科技推广 时间:2022-08-30 阅读4103 次

第二节 红托竹荪

红托竹荪又称竹参、竹花、织金竹荪、竹荪等,隶属真菌门、担子菌亚门、腹菌纲、鬼笔目、鬼笔科、竹荪属,是贵州特有的一种清香型竹荪。

一、适生环境

红托竹荪属中温型菌,喜湿,土壤含水量在65~75%生长良好,适合海拔800米以上。

主产区以织金县、纳雍县、贞丰县等为主。

二、林地选择及主要栽培技术

(一)林地选择

选择土质疏松、保水透气性好、地势较空旷、排灌条件有保证且郁闭度0.5~0.8的缓坡(小于25度)针叶林、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土壤厚度不低于10cm,pH值在5.5~7之间。

(二)主要栽培技术

红托竹荪林下种植主要包含菌种选择、林地清理与整地、开厢和脱袋覆土等技术措施,具体如下:

菌种选择:选择菌棒菌龄90~120天,菌丝白色,菌棒硬度手捏不软、有弹性、无黄水、无污染。

林地清理:清除林地内灌木、杂草、枯枝、石块等杂物,腐殖质及树叶刮到一旁。

开厢:整地开厢,厢面宽40~60㎝、深度8~12㎝,长度随地形而定,厢距30~40㎝,并在厢面上均匀撒生石灰。

脱袋覆土:将菌棒脱袋后,在已准备好的厢面上平卧,顺着坡向,首尾相接排列成两排,排间距8~10㎝。把开厢和开沟收集的土壤拍散成颗粒度小于3㎝,覆盖在菌棒上和空隙处并填实,菌棒上覆土3~5㎝,厢面侧边5~6㎝,形成不易积水的龟背形,浇水,保持覆盖土壤湿度60~65%。最后在厢面上覆盖一层5~7㎝的落叶。平均气温低于15℃或雨水较多时,可覆盖薄膜或搭建小拱棚保温或避雨,待温度回升后,揭掉薄膜。

三、栽后管理

催蕾:根据气温高低,通过覆盖或揭开薄膜控制土壤温度18~23℃,保持土壤含水量40~50%(手摸湿润,看不见水即可),空气湿度80~85%;厢面有适宜的通风。

原基刺激管理:菌丝爬土并形成菌索时,揭开覆盖物,洒一层细土(以看不到菌索为宜),10~20天即可看见原基形成。

竹蛋管理:土壤以下3~5㎝处温度控制在20~25℃,防止高温;厢面泥土开始发白,浇水浸湿菌棒周围土壤,使厢面土壤湿度50~60%,防止干旱和涝灾;采取覆盖物调节光照;原基生长发育期,适当对板结覆盖物进行疏松,但不要碰到原基及竹蛋。

竹花管理:竹蛋成熟后,不让太阳直射、强通风,空气湿度85~95%,竹蛋成熟后,将竹蛋从根部用小刀切下,排放在室内,浇水保湿到85~95%,温度20~25℃,1~3日可破壳出菇。

换潮管理:第一批采收结束后,整理厢面,揭开覆盖物,清理掉厢面残留物,用细土填充采摘后留下的坑洼,用覆盖物覆盖上,经过15~25日,土壤表面出现小竹蛋,可在土壤表面适度喷施复合肥补充营养,可继续出菇。

四、常见病虫害

红托竹荪主要有黏菌、烟灰菌、螨类、蛞蝓和白蚁等病虫害,防治方法见《林下食用菌常见病虫害防治措施表》,危害症状如下:

黏菌:发生在竹荪畦面裸露土或覆盖的稻草上,初期为黏糊状,呈乳白、橙黄、黄绿色,抑制菌丝生长或逐渐消亡,严重时不再生长竹荪,竹荪菌蕾受到危害呈水渍状、霉烂。

烟灰菌:初期在竹荪畦面覆土层出现脏白色绒毛状菌丝,很快变成粉红色、黑色,菌落呈深烟灰色,并产生大量黑色孢子,直至死亡。

螨类:咬食菌丝及菌球,使被害菌丝不能萌发。

蛞蝓:吞噬竹荪菌球,造成菌球穿孔,留下白色黏液。

白蚁:蛀食竹荪和菌材,影响竹荪产量。

五、采收方法

(一)竹蛋采收

采摘时一手托住竹蛋,另一手用小刀将竹蛋从基部割开,保持竹蛋形态完整。不破坏土壤里的菌丝和周围竹蛋,保持厢面整洁。

(二)竹花采收

竹花采收期为破壳后,菌裙露出菌盖后不超过菌柄三分之一时采收,每天采摘3~4次,分三步采收:脱盖,用手轻轻旋转菌盖至与菌柄脱落,与菌柄隔开放置;割托,用小刀或竹片割断菌托底部的菌索;取花,剥离菌托,把竹花整齐放置于框中。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