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林业和草原技术推广总站

贵州林业技术|林下食用菌种植③:羊肚菌

来源:林草科技推广 时间:2022-08-30 阅读1882 次

第三节 羊肚菌


羊肚菌俗称包谷菌、羊肚蘑等,属子囊菌亚门、盘菌门、马鞍菌科、羊肚菌属的大型食药兼用菌,因其菌盖有不规则凹陷且多有褶皱,形似羊肚而得名,它是一种具备高营养的食用菌,也是一种药材,可用于治疗食积气滞、脘腹胀满等。

一、适生环境

羊肚菌属低温型菌,喜阴怕阳,适宜在土壤湿润的环境中生长,最喜腐殖质较厚的林地,适宜海拔800米以上。

主产区以黔西县、三穗县、贵阳市周边等为主。

二、林地选择及主要栽培技术

(一)林地选择

选择地势较平坦,土质疏松,肥沃,排灌良好,耕作土层厚度30cm以上,土壤pH值在5.2~7.8,坡度小于25°,郁闭度0.5~0.8的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

(二)主要栽培技术

羊肚菌林下栽培选择秋季种植。主要包含林地清理、土壤深翻、搭棚与作床、菌种处理、播种、营养袋摆放和搭建拱棚等技术措施,具体如下:

林地清理:清除林地内的杂灌、杂草、藤本、枯枝落叶、石块等杂物。

土壤深翻:采用人工或小型旋耕机深翻土壤,深度25~30cm,随耕随耙,及时平整,每亩洒75~100kg的生石灰或草木灰200~250kg进行土壤消毒处理。

搭棚与作床:沿等高线作床,床宽60~120cm,床高大于30cm,床距30cm,长度根据地势确定,排水沟宽40cm,沟深30cm。

菌种处理:将菌丝长满袋的羊肚菌菌种剥去袋子,捏碎至直径1~1.5cm大小的菌种块,粉碎的菌种用0.5~1%的磷酸二氢钾溶液拌料,预湿至含水量为65~75%。

播种:菌种按照每亩150kg菌种量(预湿前重量)撒播于土壤含水量适宜的厢面上,撒播后覆土3~5cm,播种后立即给土壤表面喷雾状水保持湿润。

营养袋摆放:播种后7~15天,当菌丝长出土面后即可放置外援营养袋。灭菌冷却的外援营养袋按每亩1800~2000个摆放,在袋子侧边划口或钉排打孔口,划口边朝下,将外援营养袋紧扣在厢面上。

搭建拱棚:依据菌床宽度在大棚内搭建拱棚,棚高0.5~0.8米,选择白色普通薄膜,两端不封闭,以保持通风。

三、栽后管理

诱导出菇:发菌期菌床土壤保持湿润,空气相对湿度为80~90%。墒面出现大量的粉末状白色分生孢子,播种35~40天时,待分生孢子量明显消退时,喷水使菌床土壤完全浸透,空气相对湿度在80~90%,促进羊肚菌原基的形成,水分刺激只能刺激一次。

幼菇管理:水分刺激后,菌丝扭结形成大量原基,需要加强水分管理,喷水要轻,重点上午8~11点向空中喷水,保持空气湿度大,墒面湿润、不积水的状态。当遇到高温天气时,加强通风,降低温度,保持环境空气湿度。

光线:菌丝生长期,通常使用透光率10~20%的遮阳网进行遮光,微弱的散射光有助于原基形成和子囊果生长发育。

四、常见病虫害

羊肚菌主要有真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跳虫、白蚁和螨类等病虫害,防治方法见《林下食用菌常见病虫害防治措施表》,危害症状如下:

真菌性病害:爆发时子囊果表面发霉,白色气生菌丝旺盛,造成菇体腐烂、死亡或畸形。

细菌性病害:菌柄变红、腐烂、发臭。

跳虫:食羊肚菌菌丝,还钻进外源营养袋中,在袋子内繁衍生息,造成菌丝破坏和营养流失。

白蚁:蛀食羊肚菌丝及菌材。

螨类:咬食羊肚菌。

五、采收及分级

(一)采摘

羊肚菌菌冒褶皱充分展开即可采摘,要求菌脚通柄,不带泥脚,菌柄最好控制在3cm内。

(二)分级

依据菌冒大小分级,菌冒9~12cm为羊肚菌一级,菌冒5~8cm为羊肚菌二级,菌冒3~5cm为羊肚菌三级,菌冒有白斑或菌冒破损为羊肚菌四级。

分享到